当前位置:首 页政企前沿社会管理详细内容
赵江樱:民生实事需“三心”并举,温度治理方直抵人心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赵江樱  日期:2025-9-8 字体: [大][中][小]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为新时代民生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这份文件不仅是对各级党员干部的工作要求,更是对治理理念的深层呼唤——真正的治理现代化,体现在政策与人心的交汇处,体现在每一件小事的办理过程中。群众心里的那杆秤,衡量的是办事者的用心程度,而这份用心,需要用“真心、耐心、细心”去换取群众的“放心、舒心、暖心”。

    纵观当下,不少地方在民生服务上仍存在“程序空转”现象:流程看似规范,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政策虽然齐全,群众获得感却不强。其问题核心往往并非资源或技术不足,而是态度与方法的错位。唯有将“三心”理念真正融入治理实践,才能突破形式主义的窠臼,实现政策善意和群众感受的统一。

    以“真心”换“放心”,关键在于打破信息不对称,构建透明的信任机制。当下群众对政务公开的期待,已从“知不知”转向“懂不懂”“信不信”。单纯的结果公示远远不够,更要注重过程的参与和规则的普及。例如,一些地方在老旧小区改造中推行“居民议事厅”,不仅公开方案,更让居民参与设计讨论;在补贴发放中,除了公示名单,还通过社区讲解会厘清发放标准。这种“阳光政务”不仅减少了猜疑,更激发了群众的主人翁意识。真心,体现在甘愿接受监督的勇气,也体现在犯错时坦诚纠错的担当。信任的建立并无捷径,唯靠持之以恒的公开与真诚。

    用“耐心”换“舒心”,意味着必须尊重民生问题的复杂性和群众需求的多样性。当前社会节奏加快,但公共服务却不能一味追求“快”。真正的效率,是让群众少跑腿、少焦虑的“体验效率”。在数字鸿沟依然存在的今天,面对老年人群体,可能需要手把手教学手机操作;处理邻里纠纷,往往需反复沟通寻找共识。耐心,体现在不厌其烦的解释中,也体现在尊重节奏的智慧里。一些地方推出“慢服务”窗口,专门服务特殊群体;有的社区设置“流动调解站”,深入巷弄化解矛盾。这些尝试说明,唯有放下“管理心态”,具备“服务心态”,才能真正化解急难愁盼。

    靠“细心”换“暖心”,则需要彻底转变视角,从“我觉得”转向“群众觉得”。公共服务最忌“想当然”,细节之处最见温度。近年来,许多城市在政务大厅设立母婴室、无障碍通道,提供方言服务,这些细微之处恰恰体现了治理的精细化水平。细心的本质是共情能力,要求工作者能感知不同群体的处境和需求——为晚归的打工者延长服务时间,为行动不便者提供上门办理,为初创企业提供政策匹配指导。一件小事办得妥当,远胜于十项政策空悬于纸上。更重要的是,细心还意味着维护人的尊严,即便事实暂难解决,也要让群众感受到被尊重、被关心。

   “三心”并非孤立的品德要求,而是系统性的治理理念革新。它要求制度设计为“真心”提供保障,为“耐心”留出空间,为“细心”创造条件。各地应加快建立群众评价机制,让服务效果由群众说了算;完善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干部敢于担当、真诚作为;加强基层培训,提升工作人员沟通能力和专业素养。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唯有将“三心”融入每一项政策、每一次服务,方能让治理温度真正直抵人心,书写新时代民生建设的生动篇章。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