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为基层工作划明“红线”、卸下“包袱”。作为刚到村任职的选调生,我深刻体会到,基层减负不是“减责任”,而是要剔除虚功、凝聚实干力量。唯有答好减负“三道题”,才能把更多精力用在为民服务上,让基层工作焕发新活力。
答好“精准施策”题,靶向发力破除形式桎梏。形式主义如同“无形枷锁”,让基层干部陷入“文山会海”“过度留痕”的困境。初到村里时,我发现部分表格重复填报、会议占用大量走访时间,导致干部难以沉下心来办实事。作为选调生,更需带头落实减负规定:将重复会议整合为“现场办公会”;把“留痕”重心放在群众口碑上,用走访笔记代替过度台账。在政策宣讲时,用方言土语代替照本宣科;在项目推进中,以实地调研代替“材料汇报”,让减负措施精准对接基层需求,让干部从“指尖”解放出来,把双手放在“田间地头”。
答好“服务群众”题,回归本源厚植为民情怀。减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服务群众,若脱离这个核心,减负就会沦为“新的形式主义”。曾有村民反映“盖章多、流程繁”,我牵头梳理村级证明事项清单,删减不必要的审批环节,让“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在处理邻里纠纷时,不搞“调解记录秀”,而是带着真情实感上门倾听,用“拉家常”化解矛盾;在推动产业项目时,不追求“签约速度”,而是实地考察市场需求,帮村民算好“收益账”。作为选调生,要始终以群众满意为标尺,把减负省下的时间用在解决“急难愁盼”上,让每一项工作都沾满“泥土气”、饱含“民生味”。
答好“长效机制”题,久久为功巩固减负成效。形式主义具有顽固性,减负不能“一阵风”,需建章立制防反弹。我在村里推动建立“减负监督员”制度,每月收集干部群众对形式主义的反馈;将减负成效纳入村干部考核,杜绝“以材料论英雄”。利用选调生的政策优势,协助镇里制定“基层报表负面清单”,明确禁止随意摊派任务;在主题党日活动中,组织干部对照规定自查自纠,防止“旧病复发”。把减负作为长期课题,既要有“当下改”的举措,更有“长久立”的思维,让实干导向成为基层工作的“风向标”,让减负成果真正惠及群众、激励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