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企业论坛法治论坛详细内容
郑皓然:以生命之名,补“预案漏洞”之痛——北京密云太师屯镇养老中心洪灾反思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郑皓然  日期:2025-8-1 字体: [大][中][小]

    7月28日清晨,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将北京密云太师屯镇养老照料中心瞬间变成孤岛。77人中,31位老人不幸罹难,其中55人为失能、半失能老人。当“安全区域”不再安全,当“百年一遇”成为现实,这场悲剧不仅是一次天灾,更是一记沉重的人祸警钟。(央视新闻7月31日)

    面对媒体,密云区委书记余卫国坦言:“预案有漏洞,对极端天气认识不足”。这句话背后,是31个无法挽回的生命,是31个家庭无法愈合的伤口。我们必须追问:在气候极端化已成全球趋势的今天,为何一个地处水库上游、理应高度警觉的养老中心,竟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首先,预案的“静态思维”难辞其咎。长期以来,太师屯镇中心区域被视为“安全地带”,未被纳入转移范围。但安全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标签,而是动态评估、实时调整的结果。当气象部门早已预警“局地特大暴雨”,当上游干峪沟12小时降雨量达290.7毫米、清水河流量暴涨1500倍,为何没有触发针对养老机构的紧急响应?失能老人无法自主逃生,他们的生命安全本应依赖制度的“提前量”,而非救援的“最后一口气”。

    其次,救援的“极限困境”暴露设施短板。消防人员7点抵达却无法靠近,10点才陆续救出被困者。洪水2米之深,冲垮的不仅是街道,更是应急响应体系的脆弱链条。养老机构是否配备应急发电机、救生设备?是否有与属地政府直连的应急广播?是否有针对卧床老人的“一对一”撤离预案?答案显然令人遗憾。当基层防灾减灾资源长期向“险村险户”倾斜时,养老院这类“非典型风险点”成了盲区。

    更值得深思的是,老龄化社会的防灾体系该如何重构?中国60岁以上人口已超2.8亿,失能半失能老人超4000万。他们中的许多人,像太师屯镇的遇难者一样,居住在乡镇养老院,依赖他人照料。当极端天气频发,我们是否该建立“养老机构风险地图”,以最高标准评估其选址、建筑、物资与演练?是否该将“老人优先转移”写入强制性规范,而非依赖基层的临时决策?毕竟,对失能老人而言,等待救援的每一分钟,都是与死神的赛跑。

    余卫国在发布会上鞠躬道歉,承诺“科学谋划灾后重建”。道歉是必要的,但比道歉更重要的是兑现承诺:对全区养老机构开展拉网式安全排查,建立极端天气下的“提前转移”机制,为失能老人配备可追踪的应急手环,将防灾演练从“一年一次”变为“一季一次”。唯有如此,31个生命才没有白白逝去。

    这场悲剧也叩问着每一个普通人:当我们谈论防灾时,是否记得那些最沉默、最无力的群体?他们或许无法用智能手机接收预警,无法在洪水来临时奔跑呼救,但他们同样有权利在灾难中被看见、被保护。

   “安全”二字,对普通人而言是日常,对失能老人而言却是奢侈。愿太师屯的洪水,冲醒的不只是密云的预案,更是全社会对“老有所安”的深层敬畏。下一次暴雨来临前,愿每一位老人都能被制度温柔以待,而非被洪水裹挟而去。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暂时没有内容!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