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我们叔侄俩10多年的积怨能调解成功,让我们积怨彻底化解!”原告李某握着办案法官刘培利的手连连称赞。
原告与被告的房屋所在的村落内炊烟袅袅,新扎的竹篱笆上爬着绿藤,原告与被告两家孩童正在空地上追逐嬉闹,一份和谐景象。2025年7月10日。夏日炎炎,河北省沧州市孟村回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圆满调解一起人身损害赔偿和宅基纠纷,让矛盾烟消云散。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2025年3月这片空地上,原告李某与叔伯叔叔被告张某因宅基地纠纷再次大打出手。这场纠缠了13年的恩怨,是如何化解的?
“他把院墙砌过界了!”
2012年盛夏,原告李某的妻子发现,叔叔被告张某正在修的水泥地基比老界石多伸出半米,生活污水正往自家墙角渗。
原告李某与叔伯叔叔被告张某两家房屋相邻。13年前,原告李某与在父亲去世后继承了房屋,但原告李某一家只有节假日才回来短时间居住,与叔伯叔叔被告张某一家的关系也逐渐疏远,两家因为划界问题多次发生不愉快。
2025年,原告李某计划对老屋进行翻新,原告李某与叔伯叔叔被告张某双方再一次产生争执。原告李某认为,其父亲生前与叔伯叔叔被告张某分户而居时曾约定,屋后空地之外才由叔伯叔叔被告张某使用,被告张某却借拆旧建新之机,超过了原来约定的土地使用范围,同时改变了生活污水的流向,对房屋造成了影响。
而被告张某认为,当初约定并不明确,原告李某与被告张某两家的土地都是从父母处继承而来,其因生活便利需要平整土地使用和修缮水渠并不过分。村委会干部多次进行调解未果。然而,被告张某一家开始了拆旧建新。刚抹平地面,原告李某妻子就发现叔伯叔叔被告张某院墙向外多砌了半米。
“这得寸进尺的劲儿!”原告李某妻子抄起竹竿就要捅墙,很快矛盾便上升至原告李某与叔伯叔叔被告张某两家人的“全武行”。事态失控,村干部和民警赶来了现场,将原告李某与叔伯叔叔被告张某双方拉开。
结案虽容易 “心结”却难解
村干部把原告李某送到医院,发现其左臂膀划伤,鉴定为轻微伤。村干部进行了多次调解,原告李某与叔伯叔叔被告张某双方均扬言要硬扛到底,不接受调解。
2025年6月案件原告李某将被告张某以人身损害赔偿和宅基纠纷起诉到法院,案件分配到了法官刘培利手中,他翻阅案卷后发现案情并不复杂,根据伤情和法条很快就可以快速下判。但原告李某与叔伯叔叔被告张某叔侄俩长时间的积怨如果处理不好,不但影响亲情,还有引发刑案的重大隐患。
经过研判,法官刘培利决定通过调解,去化解积怨、解开原告李某与叔伯叔叔被告张某叔侄俩心结。
为破解案结事不了难题,有效强化社会治理工作、化解矛盾风险,决定联合调解。
随即,办案法官刘培利召集派出所、司法所、村委会的代表一起对案情分析研究后组成联调小组,到村里面展开调解。围绕矛盾点开展调解,首先是用皮尺反复测量原告李某与叔伯叔叔被告张某双方宅基地证标注的边界。
“你们是血脉相连的叔侄,相连地块应该首先考虑大家的生活方便,法律也规定了互助互利的原则。”办案法官刘培利对原告李某与叔伯叔叔被告张某双方说道。
“他把我打到住院,还怎么做亲戚?”原告李某愤愤不平。
“你们叔侄僵持不下,相信如果你父亲还在,也不希望你们闹到如此局面。”,“如果不能彻底解决纠纷,那将形成恶性循环,还会影响到下一代。”村支书劝说着。
在耐心地劝说和分析下,原告李某与叔伯叔叔被告张某双方情绪有所缓和,但原告李某坚持要3万元赔偿金。
“住个院就要3万元?我不赔,咱们法院见!”被告张某控制不住,拍案而起。
“到法院打官司耗时耗力,不如双方都让让。”办案法官刘培利说道。
与原告李某与叔伯叔叔被告张某叔侄俩反复沟通后,双方同意按1万元赔偿。但对土地的使用,原告李某与叔伯叔叔被告张某双方都不肯让步。
调解又陷入了僵局,办案法官刘培利迅速调整调解方案,提出了一个折中的解决方案。
“原告李某你看,屋后的土地对你来说利用率也不高,可对你叔叔一家来说多30厘米土地确实生活便利多了,你让一让也不碍事。”……办案法官刘培利向原告李某与叔伯叔叔被告张某双方劝道。
恳切的话语终于打动原告李某与叔伯叔叔被告张某叔侄俩。最终,2025年7月10日原告李某与叔伯叔叔被告张某叔侄俩双方达成调解协议:被告张某向原告李某赔偿0.7万元,原告李某把30厘米土地给叔伯叔叔被告张某,并出具调解书,原告李某与叔伯叔叔被告张某双方表示将放下恩怨、重修亲情。
笔者感言
节省时间、降低成本、灵活自主,便于人民法院快速解决纠纷、提高审判效率。让矛盾双方从“避而不见”转向“坐下协商”,避免进一步激化矛盾,有利于推进纠纷实质性化解,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双方当事人真正实现“心解”,便于日后的相处和交往。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面对群众日益多元的司法需求,要努力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拒接电话、临时变卦等行为,始终保持理性沟通,避免矛盾激化;要及时根据当事人心理变化和实际情况,在程序合规前提下动态调整方案;要坚守“底线思维”,既站在当事人角度有效沟通、展现司法温度,也通过送达传票等举措维护程序刚性,努力实现双向双赢。
“如我在诉”是人民法院坚持司法为民的生动实践,要始终站在群众立场思考问题,将当事人的急难愁盼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办。当前,矛盾纠纷日益多元复杂,法院唯有以“如我在诉”的同理心贴近群众,以“抽丝剥茧”的专业性厘清症结,方能实现“案结事了人和”的双赢目标。道阻且长孟村县法院,行则将至;调解之路,仍需以匠心守初心。(孟村县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