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文苑感言详细内容
大地上的诗行:徐淙祥与土地的精神契约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姚宇鑫  日期:2025-7-25 字体: [大][中][小]

    在皖北平原的广袤田野上,徐淙祥弯下腰,手指轻轻拨开土壤,仿佛在阅读大地写就的诗篇。这位普通的农民,用半个世纪的坚守与创新,在黄土地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华章。徐淙祥的先进事迹之所以能够穿越时空触动人心,不仅因为他创造了农业奇迹,更在于他展现了一种当代社会日益稀缺的精神品质——与土地缔结永恒契约的执着,对农耕文明本真价值的坚守,以及在平凡岗位上追求卓越的生命态度。在快速变迁的时代洪流中,徐淙祥如同一棵深深扎根的麦穗,提醒着我们不忘来路、不失本心的生存智慧。(2025年7月25日 《人民日报》)

    徐淙祥与土地的关系,超越了简单的耕种与被耕种,升华为一种近乎神圣的精神契约。1972年,年轻的徐淙祥放弃城市工作机会回到家乡,这一选择在当时看来或许只是个人命运的微小转折,但放在时间长河中审视,却成为一场持续五十年的伟大坚守的开始。"种好粮食"这一朴素承诺的背后,是对土地近乎虔诚的敬畏与热爱。他每天记录田间数据,累计写下近百本农业笔记,这种看似枯燥的坚持实则是与土地进行的深度对话。在传统农耕文明中,土地不仅是生产资料,更是承载着记忆、情感与信仰的精神家园。当现代社会人际关系日益契约化、功利化,徐淙祥与土地的这份精神契约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我们:有些承诺值得用一生去践行。

    徐淙祥将传统农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创新实践,打破了人们对农民形象的刻板认知,展现了农耕文明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他并非简单地回归传统,也不是盲目追求现代农业技术,而是在深耕土地的基础上实现了"守正创新"。从培育小麦新品种到创新大豆种植技术,徐淙祥的每一次突破都是对"农民"这一身份的重新定义。他用自己的实践证明:创新不需要离开土地,智慧恰恰源于对土地的深刻理解。这种扎根传统又面向未来的创新模式,对当下乡村振兴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在技术崇拜盛行的时代,徐淙祥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进步不在于割裂传统,而在于让古老的智慧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他的农业创新不仅提高了粮食产量,更重塑了农耕文明的时代价值。

    大地无声,却以丰饶回报诚实的劳动者;岁月无言,却以丰收铭记执着的耕耘者。徐淙祥用一生诠释了一个真理:最深沉的力量往往源自最朴实的坚守,最动人的诗篇常常写就在最平凡的土地上。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或许都需要用专注与热爱书写属于自己的生命诗行。 (作者单位:刘台庄镇人民政府)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