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三河广告牌整治乱象引发舆论热议。当地以“城市形象提升”为名,对商户门头牌匾实施强制规范,不仅要求1800余块招牌统一色调,甚至将医院红十字标识违规改为绿色。这一违背常识的“一刀切”操作,暴露出形式主义在基层治理中的顽固表现,为我们敲响了作风建设的警钟。
从表面看,规范广告牌设置本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应有之义,但三河的做法却背离初衷,将民生工程异化为扰民闹剧。这种现象并非孤例:某地为追求“整齐划一”强制更换仿古招牌,某县要求乡村统一绘制文化墙却与当地风貌格格不入……这些打着“规范管理”旗号的行政行为,本质上都是形式主义作祟。少数领导干部将“工作痕迹”等同于“工作实绩”,把“表面文章”当作“治理创新”,导致政策执行严重偏离民生导向。
形式主义之害,犹如毒瘤侵蚀基层治理根基。它不仅造成财政资金的巨大浪费——三河此次招牌改造耗费数百万公共资金,却换来商户的普遍不满;更损害政府公信力,让群众对政策执行产生抵触情绪。当“为民服务”异化为“扰民折腾”,当“城市形象”变成“形象工程”,不仅削弱了政策的权威性,更动摇了干群关系的信任基石。长此以往,还会抑制市场主体活力,干扰正常经营秩序,阻碍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深入剖析,形式主义屡禁不止的根源在于多重因素交织。部分干部政绩观扭曲,沉迷于“短平快”的政绩工程,将个人升迁需求凌驾于群众利益之上;决策机制不健全,重大事项缺乏科学论证、民主听证和合法性审查,导致“拍脑袋决策”频现;监督问责乏力,对形式主义问题的发现、纠正和惩处存在滞后性,未能形成有效震慑。
根治形式主义顽疾,需要系统性、长效化治理。首先要筑牢思想防线,通过党史学习教育、警示教育等方式,引导干部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政绩观,真正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尺。其次要完善制度建设,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建立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的全链条决策机制,杜绝“一言堂”现象。同时强化监督问责,发挥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的监督合力,畅通群众举报渠道,对典型案例公开曝光,形成“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震慑一片”的治理态势。此外,还需优化考核评价体系,增加群众满意度、实际成效等指标权重,破除“痕迹主义”“数字政绩”的考核导向。
三河广告牌事件犹如一面镜子,照出了形式主义的种种病灶。整治形式主义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以“钉钉子”精神持续发力。只有从思想、制度、监督等多维度协同推进,才能真正铲除形式主义滋生的土壤,让基层治理回归为民务实的本质,让政策红利真正惠及广大群众。(作者:盐山县杨集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