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乡融合发展的时代浪潮中,乡村振兴不再是简单的政策口号,而是一场需要久久为功的民生工程。近年来,各地通过实践探索,逐渐摸索出一条“以民为本、因地制宜、生态优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让乡村既留得住乡愁,又看得见未来。
产业筑基,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的根基在于产业振兴。辽宁十家子村以返乡大学生为纽带,通过“互联网+种植基地+深加工基地+合作社+实体店”模式,将小米、葡萄等传统农产品转化为电商爆款,带动500余户农民增收致富。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题,更通过品牌化运营提升了产品附加值。而在河北隆化县,西道村依托草莓产业打造“草莓公社”,将四季草莓种植与温泉旅游、民俗体验深度融合,形成“八合一”产业集群,既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又让农民成为“五金”收入群体。这些案例印证了一个真理:产业振兴不能盲目跟风,需立足资源禀赋,在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上下功夫。
人才筑基,锻造乡村振兴核心引擎
人才短缺是制约乡村发展的瓶颈,但破解之道在于“柔性引才”与“本土育才”并重。浙江安吉县通过“乡村民宿服务质量标准”等政策,吸引设计师、文旅运营团队驻村服务,同时建立“一乡一节”特色文化活动体系,让返乡青年在乡村旅游中实现价值。山西云州区则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用种植补贴、水利设施改造等政策,让留守老人和妇女成为黄花产业的主力军。这种“以老带新”的人才结构,既保留了乡村的烟火气,又注入了新活力。更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地区通过“青年设计师驻村计划”,让大学生团队参与乡村微景观改造,用创意激活乡村空间,这种“人才反哺”模式值得推广。
生态筑基,厚植乡村振兴绿色底蕴
在乡村振兴中,生态保护不是“紧箍咒”,而是“金饭碗”。浙江安吉县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通过“统一规划、统一品牌、统一运营”模式,将竹林、白茶园等生态资源转化为旅游资产,2020年全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总产值达46.6亿元。而河北隆化县西道村在打造草莓公社时,同步推进污水处理、垃圾分类等工程,让游客在采摘草莓的同时,也能感受乡村的生态之美。这些实践表明,乡村振兴必须坚持生态优先,通过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绿色产业,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文化筑基,涵养乡村振兴精神家园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在荒佃庄镇,“爱我昌黎”主题宣讲活动通过讲述李大钊先生革命故事、五峰山韩文公祠历史,让文化基因代代相传;而“文明新风进万家”活动,则通过移风易俗、全民阅读等载体,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百姓生活。更令人欣喜的是,一些乡村通过挖掘农耕文化、民俗节庆等资源,打造出“春赏花、夏嬉鱼、秋品果、冬食笋”的文旅IP,让乡村成为城市人的精神原乡。这种“以文化人”的路径,既提升了乡村软实力,又增强了群众的文化自信。
乡村振兴是一场需要耐心与智慧的接力赛。唯有坚持“产业为基、人才为要、生态为底、文化为魂”的理念,才能让乡村真正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期待更多地方能因地制宜,探索出各具特色的振兴之路,共同谱写新时代“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美篇章。(作者单位:荒佃庄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