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行业法治工青妇老详细内容
郭晓敏:“时间银行”养老新探索的机遇与挑战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郭晓敏  日期:2025-4-14 字体: [大][中][小]

    在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当下,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焦点。不少社区养老驿站推出的 “时间银行” 互助养老模式,如同一股新风,为养老服务体系注入活力,带来全新思路,然而,在实践过程中,这一创新模式也显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时间银行” 互助养老模式有着诸多显著优势,最直接的便是对养老服务人力资源短缺问题的缓解。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专业养老服务人员的缺口日益明显。“时间银行” 鼓励年轻人参与养老志愿服务,将他们纳入养老服务的人力资源池,为养老服务增添了新力量。年轻人利用业余时间为老年人提供陪伴、帮助购物、协助家务等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老年人多样化的生活需求,让养老服务不再因人力不足而捉襟见肘。

    这种模式在促进代际交流方面也发挥着独特作用。在传统社会结构逐渐变化的今天,代际之间的沟通交流机会有所减少。而 “时间银行” 搭建起了年轻人与老年人互动的平台。年轻人在为老年人服务过程中,倾听他们的人生故事、汲取生活经验;老年人也能通过接触年轻人,了解新事物、新观念,跟上时代步伐。这种双向的交流互动不仅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世界,也让年轻人学会关爱和尊重长辈,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代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对整个社会的稳定与进步有着深远意义。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时间银行” 目前还存在一些发展瓶颈。时间记录不规范就是一个突出问题。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化的时间记录系统,不同社区、不同养老驿站在时间记录上存在差异。有的可能靠手工登记,容易出现记录错误、遗漏等情况;有的虽然采用电子记录,但在数据格式、统计口径等方面不一致,这就使得 “时间币” 的存储和兑换缺乏准确性和公信力,影响参与者的积极性。

    服务质量难保证也是 “时间银行” 面临的一大挑战。参与服务的年轻人大多没有经过专业的养老服务培训,在服务过程中可能无法满足老年人一些较为专业的护理、康复等需求。而且,由于缺乏有效的服务监督和评估机制,对于服务是否到位、是否让老年人满意,难以进行客观评判。这不仅可能导致老年人享受的服务大打折扣,也会损害 “时间银行” 的声誉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尽管 “时间银行” 存在这些问题,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而应积极探索解决之道。一方面,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统一的 “时间银行” 运营管理规范,明确时间记录的标准、流程和存储方式,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确保时间记录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参与服务人员的培训,通过专业课程、实践指导等方式,提升他们的服务技能和水平;同时建立完善的服务监督评估体系,引入老年人评价、第三方评估等机制,对服务质量进行严格把控。

   “时间银行” 互助养老模式作为养老领域的创新探索,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和积极意义。虽然目前面临一些困境,但只要我们以积极的态度、有效的措施去应对和解决,不断完善这一模式,它必将在未来的养老服务中发挥更大作用,为老年人安享晚年提供有力支持,为构建更加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贡献重要力量。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