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法治论坛党建廉政详细内容
赵姗姗:墩苗壮骨强根基 淬火成钢铸铁军——新时代基层干部成长的破题之道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赵姗姗  日期:2025-3-25 字体: [大][中][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基层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神经末梢”,其能力素质直接关系乡村振兴成色、基层治理效能和群众幸福指数。当前,部分基层干部面临“选育管用”脱节、实践历练不足、动力活力不够等问题,迫切需要以系统思维构建“选、育、管、用”全链条机制,让基层干部在一线墩苗壮骨、淬火成钢。

    一、破“选育”之困,构建精准培养机制

    精准识别“好苗子”。建立基层干部“政治素质档案”,通过“日常调研+专项考察+群众评议”三维评估体系,重点选拔扎根一线、敢扛硬活、善解难题的“狮子型”“老黄牛型”干部。江苏昆山推行“一线考察法”,在拆迁安置、信访维稳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建立“成长纪实档案”,近三年从基层一线提拔干部占比达68%,实现“赛场选马”与“量才定岗”有机统一。

    定制化培养“墩苗计划”。针对基层干部知识短板和岗位需求,实施“菜单式”培训。比如,浙江“千名好支书”培育工程,分层分类开设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专题班次,配套“导师帮带制”,让经验丰富干部与年轻干部结对,通过“田间课堂”“院落夜话”等方式传授“解题秘籍”。中办《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县级党校(行政学校)要将乡镇、街道干部培训纳入主体班次”,为定制化培养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破“历练”之殇,锻造一线硬核本领

    推行“一线工作法”。把基层治理前沿、乡村振兴一线作为干部成长“练兵场”。实施“年轻干部铸魂工程”,选派干部到拆迁攻坚、产业发展等岗位“蹲苗”,规定新提任科级干部必须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数据显示,参与过急难险重任务的干部,解决复杂问题能力提升率达73%,群众满意度提高25个百分点。

    建立“容错纠错+澄清保护”双机制。针对基层干部“多干多错、少干少错”的顾虑,明确“三个区分开来”界限,对因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予以容错。如山东青岛出台《不实举报澄清工作办法》,2024年为127名受诬告干部公开正名,让干部“轻装上阵”。某街道干部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因创新采用“居民议事会”模式被误解,经组织澄清后,其经验在全市推广。

    三、破“激励”之冰,激发干事创业活力

    落实“三项机制”。完善基层干部待遇保障,落实乡镇工作补贴、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确保收入高于县直机关同职级干部15%以上。湖北恩施推行“基层干部关爱十条”,建立健康体检、子女入学、住房保障等“暖心礼包”,近三年基层干部流失率下降18%。

    畅通晋升“双通道”。打破“唯学历、唯资历”倾向,开辟“基层一线—县直部门—领导岗位”晋升路径。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注重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广西百色市近五年有32名村支书通过定向招录进入乡镇领导班子,树立了“干得好就有出路”的鲜明导向。

    四、破“能力”之痒,构建素质提升体系

    打造“学习型”基层组织。利用“学习强国”、干部网络学院等平台,构建“线上+线下”学习矩阵。陕西榆林开展“乡村振兴大比武”,通过产业发展、环境整治等实战比拼,倒逼干部提升能力。某镇干部通过“比武”发现电商短板,主动学习直播带货,帮助村民年增收超200万元。

    强化“数字赋能”。针对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需求,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培训,推广“智慧党建”“村级云平台”等应用。浙江杭州余杭区开发“基层治理四平台”,让干部通过数据驾驶舱精准解决群众诉求,问题处置效率提升40%。

    基层干部成长没有捷径可走,唯有经风雨、见世面才能壮筋骨、长才干。唯有以“选育管用”全链条机制破除成长障碍,让干部在一线“墩苗”不“蹲苗”、“炼钢”不“炼铁”,才能锻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作风优良的基层铁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筑牢坚实根基。(作者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新乐市发展和改革局)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