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青年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接班人,其成长路径犹如淬火成钢的锻造过程,需要经历理论武装的“淬炼”、实践磨砺的“锻造”、自我革新的“打磨”,在知行合一中熔铸政治品格、锤炼过硬本领、涵养为民情怀,真正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一、以理论之光照亮成长之路,筑牢信仰之基
理论修养是干部综合素质的核心。青年干部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必须把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作为终身课题。从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蘸墨吃粽”的专注,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时“带一箱子书下乡”的求知若渴,历史反复证明: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青年干部要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在深学细悟中把握“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把“两个维护”融入血脉灵魂。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青年干部尤其需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正如王阳明在龙场驿悟道创立心学,毛泽东在延安窑洞撰写《实践论》,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要建立“理论学习—实践应用—总结提升”的闭环机制,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分析问题的“望远镜”和解决问题的“显微镜”,在深学笃行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二、以实践之锤锻造过硬本领,夯实担当之基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历史上,张居正入仕初期主动请求到地方任职十年,才有了后来的万历新政;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时“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积淀了深厚的为民情怀。这些都印证了“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的成长规律。青年干部要主动投身基层一线、改革前沿、发展一线,在乡村振兴的主战场、项目建设的最前沿、服务群众的第一线经风雨、见世面。
实践锻炼既要“身入”更要“心至”。焦裕禄在兰考治理“三害”时,靠着自行车和铁脚板跋涉5000余里;黄文秀驻村期间绘制“贫困户分布图”,精准掌握每家每户情况。青年干部要拜人民为师,甘当“小学生”,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中提升“七种能力”。面对突发疫情、防汛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要敢于挺身而出、冲锋在前,在“烫手山芋”中锤炼处变不惊的定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以革新之勇永葆清廉本色,厚植从政之基
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品格。从赵一曼“未惜头颅新故国”的忠诚,到孔繁森“一腔热血洒高原”的奉献,清正廉洁始终是共产党人的政治底色。青年干部要扣好“第一粒扣子”,把党章党规作为“紧箍咒”,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面对诱惑时要保持“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的定力,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
成长路上需常照“三面镜子”:以党章为镜正衣冠,以群众为镜查得失,以典型为镜知敬畏。要建立“吾日三省吾身”的常态化反思机制,对照“八项规定”找差距,对照群众期盼查不足,对照先进典型明方向。正如古人所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青年干部要勇于直面问题、修正错误,在自我革新中实现凤凰涅槃。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青年干部的成长之路注定充满挑战,但也必将收获荣光。当以“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政治定力、“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初心,在知行合一中锻造青春脊梁。唯有如此,才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用奋斗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青春答卷。(作者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新乐市发展和改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