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利用网络制造散播谣言、负面信息进行敲诈勒索的案件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人民群众和企事业单位的名誉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危害网络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今天,最高人民法院发布6件依法惩治利用网络敲诈勒索犯罪典型案例。(2月11日 法治中国)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严惩网络造谣、恶意索赔等敲诈勒索犯罪典型案例,这一举措犹如一柄法治利剑,直指网络黑产链条的要害。在数字经济时代,网络空间治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传播速度快、隐蔽性强的特点,将敲诈勒索等传统犯罪移植到网络空间,形成新型网络黑产。这些犯罪行为不仅严重侵害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更破坏了健康的网络生态,侵蚀着数字经济的根基。
典型案例的发布,彰显了司法机关打击网络犯罪的决心。这些案例涵盖了网络造谣、恶意索赔等不同类型,明确了法律适用标准,为类似案件的审理提供了参考。通过典型案例的发布,向社会传递了明确的信号: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任何违法犯罪行为都将受到法律严惩。
典型案例的发布,为网络行为划定了清晰的法律红线。它告诉公众,哪些行为属于正当维权,哪些行为已经构成犯罪。这种法律指引对于规范网络行为、净化网络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典型案例的发布体现了司法维护公平正义的价值导向。它保护了守法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打击了违法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为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构建清朗网络空间,还需从以下方面做好落实:一是完善立法,织密法网。打击网络敲诈勒索犯罪,需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要针对网络犯罪的新特点、新趋势,及时修订法律,织密法网。二是强化执法,形成合力。打击网络犯罪需要多部门协同配合。司法机关要与网信、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形成打击合力。同时,要加强技术手段建设,提高对网络犯罪的监测和打击能力。三是全民参与,共建共治。构建清朗网络空间需要全民参与。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法治意识和辨别能力。鼓励企业和个人积极维权,举报违法犯罪行为,形成全社会共同治理的良好氛围。
最高法发布典型案例,是打击网络敲诈勒索犯罪的重要举措,但治理网络黑产任重道远。需要持续保持高压态势,不断完善法治体系,加强技术防控,推动社会共治。只有多方发力、久久为功,才能彻底斩断网络黑产链条,还网络空间以清朗,为数字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作者单位:刘台庄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