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挖掘传统器物文化之美,传承中华美育精神的艺术形式和技艺。中国古代诗文、绘画、书法、建筑、雕塑、音乐和戏曲等本身就是传统艺术形式,同时又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从传统民间工艺,到饮食文化,再到名胜古迹等,都体现着中华民族向真向善向美的追求,是美育的重要教育资源。中国原始彩陶有许多世界级的珍品,如西安半坡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庙底沟的花瓣纹彩陶盆,围绕着彩陶进行“步步移,面面看”的欣赏,能在彩陶有限的圆面中体会到一种无尽的意味,而这种“游目”正是后来中国绘画和中国园林的一个基本审美原则。中国远古青铜器也有许多世界级的珍品,如商代的后母戊大方鼎、西周早期的伯矩鬲等,体现出中国艺术厚重质实的一面。“天圆地方”体现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念,后来又随着文化的发展逐渐丰富。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中和之美,委婉曲折,含蓄深沉,正是中华民族平和、宽容、偏重理性的文化性格特征在文学中的积淀。传统器物文化资源使人们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提高审美能力,增强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深入挖掘传统民俗乡规文化之美,阐扬光大中华美育精神的实践价值。传统民俗文化是民间民众所创造、共享并代代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
中华传统民俗文化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不仅丰富人们的生活,更能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统乡规民约自发于民间,具有乡土性和区域性,紧紧围绕着乡土社会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事物、人情往来、婚丧嫁娶、节日喜庆等方面,约定俗成,共同遵守。传统乡规民约虽然各具特色,但普遍包含孝敬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各安其生、调节矛盾、整肃秩序的内容和功能,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观念,是中华美育精神的实践体现。对其深入挖掘,对于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培育祖国青年一代,具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