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企业论坛法治论坛详细内容
王国敏:从“流量狂欢”到“价值回归”内容创作不该只有“快”与“爆”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王国敏  日期:2025-11-24 字体: [大][中][小]

    打开手机,手指在屏幕上快速滑动,短视频平台里“3秒抓眼球”的套路化开头轮番上演,资讯列表中“震惊体”“焦虑感”标题党扎堆出现,直播镜头前夸张的叫卖与剧本化的互动此起彼伏……如今,“流量至上”的浪潮正裹挟着内容创作领域,让不少创作者陷入“唯数据论”的迷局,忘记了内容本该有的温度与深度。

    流量本身并非原罪,它可以成为优质内容触达更多人的桥梁。早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因一段修复师的工作片段意外走红网络,流量让这部原本小众的作品走进大众视野,更多人因此了解到文物修复背后的坚守与传承;科普博主用趣味动画解读复杂的科学原理,流量助力知识跨越门槛,让硬核内容变得通俗易懂。这些案例证明,流量是“放大器”,能让有价值的内容被看见、被认可,实现社会效益与传播效果的双赢。

    但当流量成为唯一的指挥棒,内容创作便会偏离正轨。为了追求“秒级完播率”,有人在短视频里编造虚假剧情,用“家人重病”“情感背叛”等狗血桥段博同情;为了抢占“热点红利”,有人对社会事件断章取义,拼凑碎片化信息制造对立情绪;为了收割“即时转化”,直播带货中“全网最低价”“假一赔十”的承诺频频翻车,劣质商品与虚假宣传消耗着用户信任。这些“流量快餐”或许能短期获利,却像泡沫一样转瞬即逝,不仅拉低了内容生态的整体水平,更让用户对网络内容逐渐失去耐心与好感。

    真正能穿越时间周期的,永远是有价值的内容。作家余华在短视频平台分享创作背后的故事,没有刻意迎合热点,只是平静地讲述《活着》的写作灵感、与读者的相遇经历,却吸引了数百万粉丝,因为他的分享里有文学的厚度与真诚的态度;美食博主“张同学”用镜头记录东北农村的日常生活,没有华丽的滤镜,只有烟火气的细节,却让观众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真实与温暖。这些内容之所以能“破圈”,关键在于它们跳出了“流量套路”,聚焦于“人”的需求——或是提供知识,或是传递情感,或是展现生活本真,用价值打动人心,而非用噱头拉拢眼球。

    内容创作的未来,需要创作者与平台共同守护“价值底线”。对创作者而言,要清醒认识到“流量是结果,不是目的”,与其在标题和形式上绞尽脑汁,不如沉下心打磨内容内核:写文章时多一份严谨,避免传播错误信息;拍视频时多一份真诚,拒绝编造虚假剧情;做直播时多一份责任,不夸大产品功效。对平台而言,不能只盯着“播放量”“点赞数”等数据指标,应优化算法推荐机制,让优质内容获得更多曝光,对低俗、虚假、炒作类内容加大审核与管控力度,营造健康的创作环境。

    从“流量狂欢”到“价值回归”,或许需要一定的时间,但这是内容创作领域走向成熟的必然选择。毕竟,用户真正需要的不是转瞬即逝的“爆款”,而是能带来启发、温暖与力量的好内容。当更多创作者守住初心,把价值放在流量之前,内容生态才能摆脱浮躁,迎来真正的长久发展。(作者单位:贵州省从江县秀塘壮族乡人民政府)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