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为要对簿公堂,怕伤了和气,没想到隔着屏幕就把事情解决了,钱能要回来,朋友也没丢,真是太感谢法官了!”线上调解室里,原告李某面对镜头连连道谢,屏幕另一端的被告张某也频频点头。一场因5万元借款引发的朋友纠纷,最终以一份分期还款协议圆满落幕——法律的力量穿过屏幕,不仅化解了债务纠葛,更守护了两人多年的情谊。
半年前,张某因家中急事向好友李某借款5万元。两人关系亲近,并未立下书面借条,仅口头约定了还款时间。然而到期后,张某因经济周转不畅,只还了1万元,余下4万元迟迟未能结清。多次催讨未果,昔日亲密无间的朋友之间渐渐生出隔阂。无奈之下,李某选择诉至法院,希望借助法律要回欠款。
案件分配到承办法官手中后,法官仔细查阅卷宗发现,原被告本是多年好友,矛盾的关键并非恶意拖欠,而是张某还款能力不足与彼此间的信任危机。考虑到两人分居不同城市,线下奔波不仅费时费力,还可能激化对立情绪,而一纸判决更有可能彻底斩断这段友情。因此,法官决定启动线上调解程序,并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分别致电双方,倾听他们的诉求与难处,同时协调时间安排、确认线上操作方式,为调解铺平道路。
调解当天,法官准时进入线上调解室。他并未急于切入纠纷本身,而是从“朋友情”谈起,引导二人回忆过去互帮互助的点点滴滴。随着往事浮现,屏幕两端的紧张气氛逐渐缓和。见时机成熟,法官才结合事实与证据客观分析:“张某逾期未还,确实构成违约,应承担还款责任。但考虑到他目前经济上确有困难,一次性还清不现实,建议双方各退一步,共同商定一个可行的方案。”
经过近一小时的沟通与释法,李某逐渐理解了张某的处境,同意放宽还款期限;张某也诚恳承认自身问题,主动提出分4期偿还剩余4万元的方案。最终,双方在线确认调解协议:张某于每月月底前偿还1万元,直至全部结清。
调解结束之际,屏幕两端的两人主动互致问候,曾经因借款而产生的隔阂,此刻已烟消云散。这场线上调解,不仅以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解开了债务的“死结”,更凭借司法中的温度与智慧,守护了那份最为珍贵的朋友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