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企业论坛党建廉政详细内容
楚柯:作风建设当戒“差不多”基层干部需“求极致”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楚柯  日期:2025-11-20 字体: [大][中][小]

    胡适先生笔下的“差不多先生”,凡事不求精准、只求敷衍,一句“差不多就行了”便将责任推托、将标准降低。在作风建设向纵深推进的今天,这种“差不多”心态俨然成为基层工作的“隐形障碍”。青年干部作为基层治理的生力军,肩负着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重任,若沾染上“差不多”的习气,不仅会扭曲政策执行的效果,更会损害群众对党的信任。因此,作风建设中,基层青年干部必须坚决向“差不多先生”说不,以“求极致”的追求扛起责任担当。

    基层工作无小事,“差不多”的背后往往是“差很多”的隐患。青年干部初入基层,面对家长里短的矛盾调解、数据报表的精准填报、政策条款的落地解读,若抱着“大概齐”“过得去”的心态,很容易在细节上出纰漏。调解邻里纠纷时,若对矛盾根源“差不多”了解就急于下结论,可能会埋下新的冲突隐患;统计脱贫户收入时,若对各项数据“差不多”核一遍就上报,可能会导致帮扶政策错配;宣传惠农政策时,若对条款内容“差不多”讲清楚就收场,可能会让群众错过关键福利。基层工作的特殊性在于,每一个微小的疏忽,都可能在群众身上放大为“大问题”;每一次“差不多”的敷衍,都可能稀释政策的温度与力度。青年干部若做了“差不多先生”,看似省了一时之力,实则丢了初心使命,耗损了干部与群众之间的“鱼水深情”。

   “差不多”心态的滋生,根源在于责任意识的淡薄和能力自信的缺失。部分基层青年干部面对繁杂的基层工作,既缺乏“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又没有“事事心中有底”的硬本领,便以“差不多”作为逃避的借口。有的认为基层工作“粗线条”就行,无需精雕细琢;有的担心过于较真会“得罪人”,便选择“和稀泥”;有的急于求成想“出政绩”,对工作只求“完成”不求“完善”。这些心态本质上是对工作的不负责、对群众的不敬畏。青年干部处于成长成才的关键期,基层是磨练意志、提升能力的“练兵场”,而非敷衍塞责的“避风港”。只有摒弃“差不多”的懈怠,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每一件事,才能在基层实践中锤炼真本领、积累真经验。

    基层青年干部戒“差不多”,需以“求极致”的标准筑牢作风防线。要在“学”上求极致,深入学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精准把握政策精神实质,避免因理解“差不多”导致执行偏差;要在“实”上求极致,迈开双腿走进田间地头、农户家中,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杜绝“坐在办公室里想当然”;要在“细”上求极致,对待每一份材料、每一次接待、每一项任务,都秉持“零差错”的要求,从细节处下功夫,在精准上做文章;要在“责”上求极致,树立“我的工作我负责”的担当意识,不推诿、不敷衍,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把工作落到实处。

    基层是政策执行的“最后一公里”,青年干部是打通这一环节的“关键力量”。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差不多”的心态万万不可有,“求极致”的追求必须常抓不懈。基层青年干部唯有以精益求精的态度、求真务实的作风,把每一件小事做好、把每一项任务抓实,才能在基层岗位上发光发热,用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认可与信赖,让作风建设的成效体现在群众的笑容里、满意中。(作者单位:沧州市运河区城管局)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