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渐起,气温走低,电动自行车凭借便捷灵活的优势,仍是不少群众日常出行的首选。为抵御刺骨寒风,挡风被、车把式手套等“御寒装备”纷纷登场,成为骑行者的“保暖神器”。但这份看似贴心的守护背后,却暗藏着不容忽视的安全风险。近日,蔡家桥司法所怀揣着对群众安全的牵挂,开展了多场冬季交通安全温情科普活动,用暖心话语传递安全知识,引导大家在保暖的同时,筑牢出行安全防线。
“冬天骑车冷风直吹,大家想做好保暖的心情我们完全理解,但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宣传现场,司法所工作人员带着真诚的关切,向过往群众娓娓道来。他们没有生硬说教,而是结合真实案例,让大家直观感受安全防护的重要性:“骑行时正确佩戴安全头盔,发生事故时能让受伤比例下降70%,死亡率下降40%,这小小的头盔,就是守护生命的‘硬防线’啊。”
谈及大家常用的挡风被、车把式手套,工作人员语气诚恳地剖析了其中隐患:“这些装备虽然能带来一时温暖,却可能变成‘隐形杀手’。它们会限制手部活动,让大家操控车辆时不够灵活,遇到突发情况难以及时反应;宽大的挡风被还容易卷入车轮或被其他车辆拖拽,引发意外;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类装备的填充物多为易燃材质,充电时不拆除,很可能因静电或散热问题引发火灾。之前就有一位车主,因为挡风被限制了操作,与轿车碰撞时无法及时用手缓冲,导致伤害加重,这样的教训实在令人心疼。”
宣传中发现,部分骑行者在头盔佩戴上也存在误区。有的朋友沿用夏季头盔,没有挡风面罩,寒风直吹面部耳朵;有的用棉帽替代安全头盔,完全起不到撞击防护作用;还有人把工地安全帽当作骑行头盔,殊不知安全帽仅能应对顶部冲击,无法抵御侧面和后方的撞击风险,甚至有人佩戴头盔时不系卡扣,遇紧急情况头盔极易脱落。
针对这些问题,工作人员耐心细致地给出了实用建议:“其实保暖和安全可以兼顾。大家可以选择有‘3C’标识的冬季专用头盔或全盔,包裹性强,既能全面保护头部,又能有效抵御寒风。正确佩戴头盔也有小技巧:先量头围选对尺码,保证贴合不晃动;水平佩戴护住前额,前沿距离眉毛一指宽就好;系紧卡扣,下巴和织带之间留一指空隙最合适;再调整织带呈Y形固定在耳朵两侧,这样防护才到位。”
同时,工作人员还贴心推荐了安全保暖方案:“骑行时尽量露出眼、耳、鼻和四肢,保证视线清晰、听力正常、动作灵活。大家可以换成合规的防风手套、护膝这些分体式保暖装备,既保暖又不影响操作,比挡风被安全多啦。”
活动现场,工作人员通过发放宣传资料、现场演示佩戴方法、一对一答疑解惑等方式,用暖心话语和专业知识打动了每一位群众。不少骑行者当场表示:“之前没意识到这些御寒装备这么危险,多亏了司法所的提醒,回去就把挡风被拆掉,换成安全的保暖装备,以后一定规范佩戴头盔。”
司法所所长表示,冬季是骑行安全事故的高发期,后续将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交通安全宣传活动,深入乡村,用群众听得懂、易接受的暖心方式,普及安全出行知识。愿每一位骑行者都能兼顾温暖与安全,平安出行、顺遂过冬,让每一次出发都伴随着安心与放心,共同营造安全有序、温暖和谐的道路交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