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文苑感言详细内容
赵晏:百年醇香紫荆花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赵晏  日期:2025-11-1 字体: [大][中][小]

    历史传说:紫荆台位于龙都--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南25里处,因台上盛长一棵高大的紫荆树而得名。淮阳名胜“七台八景”中著名的“七台”之一。关于紫荆台名字的来历,有两个传说 。

    第一个传说是南朝时,京兆尹田真与兄弟田庆、田广三人分家,当别的财产都已分置妥当时,最后才发现院子里还有一株枝叶扶疏、花团锦簇的紫荆花树不好处理。当晚,兄弟三人商量将这株紫荆花树截为三段,每人分一段。第二天清早,兄弟三人前去伐树时发现,这株紫荆花树枝叶已全部枯萎,花朵也全部凋落。田真见此状不禁对两个兄弟感叹道:“人不如木也” 。

    第二个传说,和《续齐谐记》中所记载的故事情节略有出入。讲的是古时候紫荆台原名叫田家湾,那里有一位名叫田树的人不希望三个儿子分家,临终前立遗嘱:若要分家,除非家中那颗紫荆树枯死了,否则,兄弟不许分家。后来三儿媳进门后,起了分家的想法。但无奈上辈有遗训,便起了恶念,就用滚烫的开水浇死了紫荆树。三兄弟听说紫荆树死了,想起老父亲临终遗言,一个个抚树嚎啕大哭,忽然间一阵大风,风沙弥漫,天昏地暗。而等大风过后,那颗紫荆树忽然间神奇的复活了,依旧枝繁叶茂。于是三兄弟依然在一起过日子,谁也不再提分家的事情了 。故事的广泛流传,反映了古人重视血缘亲情,以多代同堂为荣的传统。

    紫荆台的神奇传说和历代文人墨客的吟咏,已经将紫荆的特别文化内涵融入沧桑的历史,进而成了中华民族团结和谐的象征。

    史料记载:民国5年(1916年)《淮阳县志》载:“因台上有紫荆树,故名。”原台上旧时的庙宇已倾圮(pǐ),现在台上庙宇是七十年代恢复重建的。目前能看到的比较古老的东西只有一棵明代的古槐树。现在看到的紫荆台是仿古建筑,有大门、东西厢房、前后两进院落。 

  

冯老庄的酿酒人家

    1914年早春,正月十五的喧闹渐渐远去,春风也有了一点点暖意。

    早晨,冯学如吃完母亲亲手下好的一大碗饺子,将一包烧饼塞进褡裢,出门了。往南走官路再向西,他要去周家口找一位陕西商人,让他带着自己去陕西凤翔,拜师雷家酒坊学酿酒,他要让冯氏家酒更好喝,香飘陈州,源远流长。

    冯学如的老家在河南省淮阳县安岭镇冯老庄。

    冯老庄由冯姓而起。自晚清始,冯家在冯老庄扎根,亦农亦商,苦心经营。到冯学如父亲冯全程,已成为安岭镇有名的大户人家,不仅地亩丰饶,而且盖起了有名的“楼院”。为经营所需,以“楼院”为中心,冯家还盖起了账房、客房、茶房、酒坊、醋坊等,占地近二十亩。因客商络绎不绝,用酒量大,对酒质要求高,冯全程开始自酿高粱酒,以飨宾朋,自此就有了冯家的自酿高粱酒。

    除去招待用酒,冯全程酿酒,还有一个重要念想:满足自己对人祖伏羲的尊崇。淮阳人自古流传:天下美酒,源自人祖所为,意在滋润苍生。冯学如的父亲冯全程是人祖爷的忠实信徒,自酿酒始,便奉“酒润天下”为信条,常告诫酒工,酒品即人性,万不能以劣酒予人。冯学如曾屡次给后代讲述一个故事:为保证酒品的醇正,父亲曾将一马车被雨淋过、稍有发霉的高粱全部倒进大坑。以此警示后人:好粮食造好酒做好人。

    正是有了父亲端正的酒品与人性,才有了冯学如精益求精的酿酒志向,才有了他的凤翔学艺。1919年,冯学如学成归来,1922年,他在当时的淮阳县南城一带,开设了二仙楼饭庄,同时将自家的冯家酒坊搬到了饭庄后院。冯学如遵循父亲的口耳相传,结合凤翔雷家的酿酒技艺,在坚持以高粱为原料的同时,调整了制曲用粮,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纯粮白酒风味,被当时的淮阳人称为“冯家老酒”,一直到1935年前后,“冯家老酒”在淮阳十年不衰,成为地方名酒。

                   百年佳酿  六代流长

   “酿一缸好酒不难,酿一百年好酒不易”,这还是冯文化刚识字时,冯建志告诉他的话,并告诉他是高祖父冯全程说过的话,要牢记在心,世代流传。从冯全程算起,冯家的酿酒技艺已经有了六代传人,即冯全程→冯学如→冯建志→冯海东→冯文化→冯富豪。从民国初年算起,到今天已经远远超过了一百年。

    第三代传人冯建志为冯学如之子,于1936年开始随父学艺,深得冯家酿酒真传。也正因为此,其承担了冯家承上启下之劳,他不仅教会了儿子冯海东酿酒的十八般武艺,更是隔代相传,将孙子冯文化带入酿酒大道,成为如今冯家酿酒的掌门人。而冯富豪,则未雨绸缪:大学学的是设计专业,大三时考取了酿酒师、调酒师证书,俨然一付“时刻准备”的接班人姿态。

    冯文化不到十岁,冯建志就开始让他陪着自己喝酒。只准备一碟水煮五香花生米下酒,每一口酒下肚,都要品出一种味道,像辣、苦、甘、甜等,还要说出嘴唇、舌尖、舌根、喉咙等不同部位的感觉。过去没有电子设备、没有煤气灶,发酵后的粮食蒸烧时,用的都是地锅,火候的掌握全靠经验。所以冯文化小时候,经常被爷爷拉着,蹲在地锅旁边烧火。红红的灶火,浓浓的酒香,绵绵的岁月,祖孙俩就这样锤炼酿酒功夫。

    但这些,都属于技艺的范畴,当为术。冯家最注重的,还是道的传承,或者称为酒家的为人,逢年过节,节令农时,冯家都会邀请乡里乡亲到酒坊品酒。说是尝尝新酒,实则给囊中羞涩的乡邻好友一个畅饮的机会。此时,冯建志还会让妻子弄俩鸡蛋,和点面糊,裹上辣椒丝,炒上一大盘,邻里之间的亲情也更加浓烈。

酿酒师与泥瓦匠的嬗变

    人们常说,一滴水可以折射出整个世界。那么,一滴酒是否也能印证一个时代的变迁呢? 能。在冯家六代中,冯海东的酿酒史就是一部时代变迁史。

    1958年,冯海东出生。从出生起,冯海东就被父亲冯建志精心培养,从打曲到选粮,从发酵到出酒,手把手的言传身教。冯海东确实不负厚望,在他15岁那年,已经可以用小缸酿制出非常醇正的冯家高粱酒,在20岁之前,就将祖传的酿酒技艺深化于心,让父亲很是欣慰。但可惜的是,从冯海东出生开始,中国社会就进入了特殊时期,而冯家的酿酒事业,也随之进入了命运多舛的时代。冯海东说,不要说酿酒,那时只要闻到俺家冒出一丝酒气,就有人找上门来,要割“资本主义”尾巴。从1966年开始,冯家的酿酒事业已经完全按下了停止键。

    在那些不堪回首的日子里,作为冯家酿酒的第四代传人,年轻的冯海东无法子承父业。他将一块块酒曲细细地包好,用一个大号的酒坛子封起来,埋进了冯家“楼院”的后院。但人,还是要生活,为生计所迫,他跟着乡里的泥瓦匠当了徒弟。三年后,他掂起瓦刀,走遍十里乡土,成为一名娴熟的泥瓦匠。一名酿酒师销声匿迹了。

    但冯海东并不甘心。冯文化十几岁时,冯海东带着他去工地干活,以和泥为范,教儿子怎样打酒曲;以打地基为例,教他怎样挖酵池。好在冯家的人天生与酿酒有缘,冯文化硬是在泥瓦匠的工地上,将酿酒的技艺工于形,达于心,再加上爷爷的隔代传授、指点,不仅掌握了全套技艺,还练就了一手打酒曲、做曲块的绝活儿。他做出的酒曲,成酒率几近百分之百,并且能催发高粱、小麦、小米、大米、稻谷等十多种常用粮品,成为敢于创新的第五代传人。

    1992年之后,国家改革开放形势大好,酿酒这个行业又兴旺起来,冯海东带着儿子开始在家自己酿酒,但仅限于年节自饮,这时,再也没有人循着酒味儿来“割尾巴”了。到了2000年,冯文化已经可以独自担纲,酿出口味醇厚、回甘绵密的冯家高粱酒了。这时,冯家的第五代,要重振冯家酒业的昔日风光了。

香透衢江的五粮烧酒

    估计,冯文化的高祖父怎么也想不到,冯家酒业的东山再起,竟然是在远在江南的衢江岸边。

    经历了风风雨雨的冯海东,到了40岁还是心有余悸,不敢重振冯家酿酒事业。所以,冯文化虽然继承了冯家四代人的酿酒真传,但长大后还是跟着父亲种地、做泥工。但是,结了婚,有了孩子,冯文化感觉冯家不能就这样下去,村里镇上的青年都出外打拼,自己就不能试试吗?何况自己手里还揣着冯家四代的酿酒真传。

    经过先期已在衢州的姐姐介绍,2001年冬天,冯文化两口带着不到一岁的儿子,来到了衢州市柯城区白云街道亭川菜市场,第二年,冯家祖传五代的自酿酒,以“五粮烧酒坊”的牌号在这里露脸了。冯文化在衢州5年,几乎完全按照爷爷的教诲,父亲的教导,老老实实做真正的固态发酵粮食酒。酿酒的粮食每一粒他都不放过,比如高粱,一定要颗粒饱满,皮色鲜亮;酒曲要按父亲传授的方法,一把一把自己打出来;发酵时对温度湿度的掌握要恰到好处,每4小时要用手抓捏揉搓,尝尝酸甜;蒸酒出酒更是不敢大意,大部分时间他都守在蒸锅旁边。衢州人初饮冯文化的家传烧酒,很不习惯,但再饮之后喜上心头,冯家的酒过酒之后浑身清爽,脏腑通透,让他们有了全新的感觉,所以,喜欢冯家烧酒的人越来越多。

    衢州一名食药监工作人员,因为办理经营手续和冯文化的妻子张新萍认识了,后来出于对北方烧酒的好奇,给丈夫买了一斤,谁知丈夫从此欲罢不能,成了冯家烧酒的忠实拥趸。在他的感召下,很快就有十几名好友成了冯文化酒坊的常客。还有一名衢江区黄坛口乡的吴姓养殖户,需要工人下水作业,所以对高度白酒的需求量比较大,吴姓老板隔三差五总会拉着酒坛子,开车50多公里,来亭川菜市场买冯家的酒。这样的故事,在冯文化夫妻的记忆里,太多太多。即使到了今天,夫妻已经从衢州回到家乡20年,仍然会有人打电话,询问他们什么时候还到衢州去酿酒。

冯家烧酒邂逅衢州杨梅

    江浙一带爱喝杨梅酒,就是用当地黄酒浸泡的果酒。按说杨梅酒和冯文化的五粮烧酒不搭边,二者各领风骚,泾渭分明。但让冯文化始料不及的是,在衢州的第三年,他遇到了祖传秘方里找不到答案的难题:用五粮烧酒浸泡杨梅酒。

    冯文化为此专门回到老家,和父亲商量之后,决定专门制作一种适合南方气候和杨梅品质的酒曲,并对原来使用的五种北方粮食进行品种和用量调整,然后单独酿造。经过半年多的试验,酿出了一种专门浸泡杨梅的五粮烧酒。经多人试用,泡出的杨梅酒体态润泽通透,酒香奔放,杨梅的酸甜味道得到充分释放,味道独特。衢州一家大型企业老总姓周,典型的北方人,他品尝后,一次订购了1000斤,职工们试用后也交口称赞,认为冯家的酒泡杨梅更好喝。第二年,周总又定制了2000斤,后来,他干脆让冯文化买了两个500斤的大酒坛,专门盛放这种定制酒。衢州市白天鹅大酒店位于市区最繁华的地段,临衢江南岸,是国家特级酒家。他们听说了冯文化能生产专门浸泡杨梅的高度白酒,即刻上门品尝、试用,两年时间里定制了将近1000斤。

    五年里,冯文化将自己名不见经传的家酿白酒,卖到了衢州各个区县:最北面的开化县齐溪镇,最南面的江山市廿八都镇,都有人到他的酒坊来买酒,让衢州人体味到正宗的北方纯粮酿造白酒。

紫荆台前打造白酒经典

    有了衢州的经验和信心,2005年年底,冯文化下定决心,回故乡继续酿酒。回到周口,他将五粮烧酒坊开到了川汇区,他在人民路东头找了房子,并让父亲也参与酿造。冯家的酿酒事业在周口又开张了。

    这时,河南当然也有周口,白酒市场激战正酣,仅仅周口区域,市场上有名气的品牌就有30个之多。面对这样的市场竞争,冯文化以不变应万变,还是走自己“泥池、固态、纯粮、古法”的传统老路,他带着自己的酒走进不同的社交圈子,慢慢有了回响。几个外地开发商不仅喝中了他带的酒,当知道了这种不起眼的白酒是他家的祖传、现在还是手工生产时,还纷纷和他约定:定制。5年多的时间,虽说冯文化的酒还是小规模,但在他的朋友圈里,一说起“冯家定制”,知情人都会说,你是说五粮烧酒吧,去人民路东头去拿。

    到了2010年之后,冯文化意识到,一个烧酒坊,确实难以供给朋友们的用酒需求。冯文化开始在心中酝酿一个计划:还是要有一个厂子,扩大酿酒规模,让冯家的古法酿酒发扬光大,永远流传下去。2016年初,冯文化注册河南臻酒坊酒业有限公司。2017年底,冯文化用自己十几年呕心沥血挣来的家底,收购了河南省紫荆酒业有限公司。从此,传承六代人的冯氏酒业,在淮阳紫荆台再次启航。

    冯家和紫荆台的渊源很深,冯文化回忆幼年时候,爷爷冯建志喜欢给他讲紫荆台田氏三兄弟的紫荆故事。爷爷还让他记着,在他父亲还没有出生时,冯家就有了紫荆台酒的牌号。接手酒厂后,冯文化首先确定了“紫荆台”品牌,随后才陆续推出“陈州羲皇故都”和“昊溪春”等系列产品。他还根据豫东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依据祖上流传的酿酒方法,并结合北方人的饮用习惯和口味爱好,在酿酒原料中加入了荞麦、稻谷等,使酒的口感更加醇厚。他借鉴其他地方“低温下池,加工细作”的经验,采取“麸曲酒母,合理配料,定温蒸烧”操作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出酒率大大提高。2022年年底,疫情刚刚结束,紫荆酒业就召开了产品发布会,50多个地市的经销商纷纷到会订货,并给公司提出了很多营销建议,大家一致提出,要用好伏羲文化、紫荆文化,在酒文化建设上多多发力,争取打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浓香型白酒经典。

灿烂紫荆花  美酒传天下

    自从收购了紫荆酒业,冯文化心里就有了一个情结:紫荆台和紫荆台酒和紫荆花和香港的紫荆花,为什么这么巧合?这是缘分吗?冯文化想到了在香港区旗区徽设计中获大奖的萧红教授,他在设计中以香港紫荆花为元素,获得高度赞赏。

    2024年12月2日上午11点,开封,天气有点冷,但萧红仍然激情澎湃,他说自从自己的设计采用紫荆花,正是被紫荆台和紫荆花的故事所感动,他认为,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不论香港的紫荆花还是内地的紫荆树,都是一种乡愁的寄托,一种华夏儿女共团圆的情怀。他认为,应当有一种具有紫荆花元素的实物,将香港和内地人的感情更紧密的融合到一起。这时,冯文化拿出了自己的“紫荆台”白酒,两人不约而同的说道:以酒为媒!

    浓烈的白酒,千年的文化积淀,再加上紫荆台、紫荆花的传说,这种情感的共鸣,将是多么的契合,多么的融洽!

    开封归来,冯文化准备改造厂区,梳理现在的酿酒工艺流程,重新提制酒曲,精选五粮。他将凝聚冯家人六代的心血,为香港同胞酿制一种好喝、很好喝的精品白酒,永续炎黄子孙世世代代不分离的爱国理念。《天工开物》里赞扬白酒:“眉寿介而宿痼怯,其功不可殚述”。但时至今日,人们对白酒的期望,已经不仅仅是增寿治病。冯文化很想为香港人民贡献自己的白酒,让香港内地共享紫荆酒,永结兄弟情。

    紫荆台前的紫荆酒业,象绚丽多彩、灿烂辉煌紫荆花一样,一定会实现自己美好的愿景!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暂时没有内容!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