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夏末,一档名为《花儿与少年·同心季》的旅行探访节目悄然点燃荧屏。七位性格迥异的嘉宾——那英、陈数、马思纯、李沁、张雅琪、龚俊、张晚意——以“同舟共济·同心协力”为约,跨越山海,深入马达加斯加、埃及、捷克、挪威,在奇观秘境中触摸历史脉动,在文明对话里书写青春故事。
从“矛盾制造机”到“文明对话场”:旅行综艺的革新。自2014年首季播出以来,《花儿与少年》系列始终以“明星旅行+人际摩擦”为看点,然而,第七季却以“全员淡人”的姿态打破这一套路。这种“去戏剧化”的叙事策略,实则暗合了当下观众对“真实感”的渴求。当“扯头花”成为综艺标配,观众早已对预制矛盾产生审美疲劳。《同心季》通过展现嘉宾在陌生环境中的自然互动,反而让“七老童心”的群像更具说服力:原始雨林中的合宿初体验、异国细雨中的第一顿晚餐、旅途车上的即兴大合唱,这些“小而美”的瞬间,让主题从口号落地为具体情感。
从“景点打卡”到“深度在场”:旅行意义的重新定义。节目首站马达加斯加,便以“自然观察者”的视角颠覆传统旅行综艺的“打卡”模式。嘉宾们深入安达西贝原始雨林,游船探访珍稀狐猴栖息地,在穆隆达瓦仰望亿万年生命的猴面包树林,更化身“动植物手册”制作者,记录跳舞狐猴、环尾狐猴的独特习性。这种“沉浸式体验”不仅让观众领略到马达加斯加“世界第四大岛屿”的生态奇观,更通过中外青年共割稻谷、分享中国美食的场景,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叙事转化为具象的生活细节。
在埃及站,节目对文化交流的挖掘更显深度。嘉宾探访中埃萨卡拉联合考古项目,见证中国微痕扫描技术如何赋能埃及文物保护;与杂交水稻专家胡月舫对话,聆听“中国种子”如何改变非洲农户生活;马达加斯加青年徐伟泉、埃及青年穆穆的加入,则让文明对话从“单向展示”升级为“双向奔赴”。当卢克索神庙的破败石壁因嘉宾的提问而“焕发生机”,当敦煌莫高窟与埃及帝王谷的壁画在观众心中产生跨时空共鸣,节目真正实现了“以青春视角丈量世界”的承诺。
从“综艺娱乐”到“文化外交”:民间交往的柔性力量。《同心季》的价值远不止于娱乐。节目获马达加斯加旅游和手工业部颁发嘉许奖,被马方誉为“国家旅游形象的绝佳展示窗口”;中国驻马达加斯加大使馆肯定其“推动中马文化交流、促进民心相通”的贡献;埃及旅游促进局主席艾哈迈德·优素福更直言,节目将“增强埃及旅游全球吸引力”。这种来自官方与民间的双重认可,源于节目对“文化共情”的精准把握——当七人带着中国美食拜访马达加斯加驻华大使馆,当嘉宾与非洲农户共庆粮食丰收,文化差异不再是隔阂,而成为理解与尊重的起点。
在综艺市场竞争白热化的当下,《花儿与少年·同心季》的成功绝非偶然。它摒弃了“矛盾制造”的捷径,选择以“真诚”为底色;它超越了“景点打卡”的浅层,追求“深度在场”的共鸣;它突破了“娱乐至上”的局限,承担起“文化互鉴”的使命。当七位嘉宾在异国他乡携手同行,当中外青年在文明对话中相视而笑,这档节目用最朴素的方式证明:旅行的意义,从来不在远方,而在心与心的靠近。或许,这正是“同心季”最动人的注脚——当青春遇上世界,当个体融入时代,每一次出发,都是对“美美与共”的生动诠释。(河北辛集经济开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