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短板”,更是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幸福坐标”。推进这项事业,绝非政策从顶层到基层的“单向输送”,而是政策部署与乡村肌理、民生期盼与发展实效的“双向奔赴”。唯有架牢政策、服务、民心相通的“连心桥”,才能让现代化蓝图在田埂间扎根、在农户家中结果。
架好政策传导桥,以精准滴灌强根基。一线工作者既要当好政策“解读员”,将“十五五”规划中惠农补贴、技术扶持等宏观部署,转化为群众易懂、可感的具象化举措;更要做好民情“观察员”,深入摸排乡村水电路网、人居环境等实际短板,靶向推进厕所革命、修路架桥等基础设施升级。摒弃“大水漫灌”式执行,坚持“精准滴灌”式落实,把政策红利直送田间地头、直达农户手中。
架好民生服务之桥,以精细服务暖民心。和美乡村建设既要塑“外在形态之美”,更要铸“内在治理之实”。从整治村容村貌、城乡环境治理,让乡村环境净起来、美起来;到协办社保医保、调解邻里纠纷,为村民解决“急难愁盼”;再到组织文化活动、完善托幼养老服务,让乡村生活“暖意”涌动——每一件民生小事,都是“连心桥”的重要支点。唯有把村民的“小事”当成“大事”,才能让乡村既有“宜居”的环境,更有“宜业”的温度,让农民的幸福感在家门口升级。
架好凝心聚力之桥,以共治活力激动能。农村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群众的主动性是发展的源动力。这就需要我们走进农户庭院、坐在田间地头,听村民说需求、邀村民提建议,鼓励村民参与村务管理。从制定村规民约培育文明乡风,到组织技能培训助力产业发展,再到搭建议事平台解决实际问题,让村民从“要我干”变成“我要干”。当自治、法治、德治的种子在乡村生根,当村民的主人翁意识被唤醒,乡村才能真正实现“乡风淳、人心齐、活力足”,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
农村一线工作者要始终把政策精神与乡情农情紧密结合,以精准落实强根基、以精细服务暖民心、以凝心聚力激活力,让“连心桥”越架越牢。唯有如此,才能让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广袤乡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中国式现代化绘就浓墨重彩的乡村底色。(中江县永兴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