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表重复填、材料反复报、APP装一堆”,曾是基层工作者的共同困扰。随着数字技术向治理末梢延伸,从“一网通办”简化流程到“大数据分析”替代人工统计,科技正以精准、高效的特质,破解基层“文山会海”“多头考核”的痛点,推动减负从“减法”向“提质”升级,让基层干部有更多精力扎根群众、服务民生。
科技赋能基层减负,核心在于打破“信息壁垒”,实现数据“多跑路”、干部“少跑腿”。过去,基层面临“部门数据不通、报表重复填报”的困境:民政部门的人口信息、卫健部门的健康数据、社保部门的参保记录各自独立,干部为完成一项工作需反复核对、多头报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如今,搭建“基层治理大数据平台”,通过数据共享整合多部门信息,将综治、市场监管、综合执法等数据打通,网格员只需在手机端录入一次信息,即可同步推送至各相关部门,报表填报时间减少60%以上。这种“一次采集、多方复用”的模式,从源头减少了基层的无效劳动,让干部从“填表员”回归“服务员”。
科技赋能基层减负,关键在于优化“考核方式”,用“智慧监管”替代“痕迹督查”。以往,基层考核常陷入“重材料、轻实效”的误区:会议记录、照片台账、工作报表成为评判工作的主要依据,部分干部甚至为“迎检”加班补材料、做台账,形成“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但这种以“实效数据”为核心的考核模式,既杜绝了“痕迹主义”,又让基层工作的成效更真实、可衡量。
科技赋能基层减负,还需警惕“数字形式主义”,避免“减负”变“增负”。要尊重基层实际需求,充分征求意见,确保技术工具贴合工作实际——例如针对老年群众办事不便的问题,同步保留线下服务渠道,不让“数字化”变成“数字鸿沟”。
从“纸质台账堆成山”到“数据一键调”,从“多头检查迎不停”到“智能考核看实效”,科技为基层减负提供了“精准解决方案”。但基层治理的核心始终是人,科技只是工具和手段。未来,还需在“技术适配”与“人文关怀”间找到平衡:既用数字技术简化流程、提升效率,又注重基层干部的使用体验,避免技术成为新的负担。唯有如此,才能让科技真正成为基层减负的“助推器”,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在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交出更亮眼的民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