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也是人民群众感知公共服务效能和温度的“最后一公里”。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基层治理水平直接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党的执政根基巩固以及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如何通过党建引领激发基层活力,构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治理格局,成为新时代必须答好的关键课题。
党的领导是基层治理的最大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实践中,需以党组织为核心,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治理网络。例如,通过“县委—乡镇党委—村(社区)党组织—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五级联动机制,将组织触角延伸至每个网格、楼栋,确保党的政策主张精准落地。同时,需推动党组织与其他治理主体协同发力,避免“单打独斗”,形成“一核多元”的共治合力。党建引领的关键在于转化为治理效能。一些地方通过“党建+网格”“红色物业”“三方联动”等创新模式,将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矛盾化解、服务优化的实际成果。例如,在老旧小区改造中,由社区党组织牵头,整合业委会、物业企业、驻区单位资源,推动停车管理、环境整治等民生难题的解决,让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基层治理的本质是为民服务。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治理成效的根本标准。近年来,从“半条被子”的鱼水情深到“屋场会”“院落会”的协商议事,再到“背包式处访”的矛盾调解,无不体现着密切联系群众、回应群众关切的优良传统。提升服务精准性是关键。需推动资源下沉、服务前移,通过“家门口的议事厅”“指尖上的政务平台”等载体,打通民生堵点。例如,一些地区建立“群众点单、镇街派单、部门接单、群众评单”的闭环机制,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同时,需关注“一老一小”、残疾人等特殊群体需求,避免“数字鸿沟”,让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法治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需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等自治规范,强化依法办事意识,推动“有事好商量”成为常态。例如,通过“法治诊所”“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引导群众通过协商、调解、诉讼等途径化解纠纷,避免矛盾升级。规范权力运行是法治的核心。要明确基层权责清单,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防止“小权大用”或“有权不用”。一些地方探索“一支队伍管执法”“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厘清乡镇(街道)与部门的职责边界,有效破解了“权小责大”的困境。
基层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久久为功、精准发力。要坚持党建引领、人民至上、法治保障、智慧赋能、社会协同,以“绣花功夫”推进精细化服务,让每一个社区、村庄都成为充满活力的“治理细胞”,为夯实党的执政根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