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企业论坛党建廉政详细内容
薛璇: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关键在破“形”治“虚”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薛璇  日期:2025-9-30 字体: [大][中][小]

    基层是政策落实的 “最后一公里”,基层干部是服务群众的 “主力军”。然而,一些地方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如同无形的枷锁,让基层干部陷入 “文山会海” 的循环、“痕迹管理” 的泥潭、“层层加码” 的压力中,消耗了大量精力,偏离了实干初心。为基层减负,关键在于破除 “形” 的束缚、整治 “虚” 的作风,让干部从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轻装上阵办实事。

    破 “文山会海” 之形,还干部 “实干时间”。“会议一个接一个,文件一份接一份,一天下来没干成几件实事。” 这是不少基层干部的无奈心声。有的会议 “为开而开”,内容空洞、重复拖沓,把 “开会” 当 “落实”;有的文件 “照抄照搬”,上级精神不加消化就 “一转了之”,让基层在 “转发” 与 “应付” 中疲于奔命。这种 “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 的形式主义,不仅占用了干部服务群众的时间,更助长了 “重痕迹轻实效” 的不良风气。为基层松绑,首先要向 “文山会海” 开刀。要建立 “无会日”“无文日” 制度,对会议和文件实行 “总量控制”“刚性约束”,让 “可开可不开的会坚决不开,可发可不发的文坚决不发” 成为常态。更要注重会议实效,提倡 “短实新” 的文风会风,把 “会场” 搬到田间地头、项目一线,让会议内容直指问题、文件精神对接需求。唯有如此,才能让基层干部从 “会议室” 走出来,把节省的时间用在察民情、解民忧上,让 “实干” 而非 “开会” 成为工作的主旋律。

    治 “痕迹主义” 之虚,让工作 “回归本质”。“做得好不如写得好,干得实不如晒得实”,这种 “痕迹主义” 正在一些基层蔓延。有的地方把 “留痕” 当 “政绩”,要求凡事都要 “有记录、有照片、有台账”,甚至出现 “白天干工作,晚上补材料” 的怪象;有的检查考核 “唯台账论英雄”,不看实际成效,只查纸面痕迹,让基层不得不把精力放在 “美化” 材料上。这种 “重痕轻质” 的导向,背离了工作的初衷,也让群众感受到的 “服务温度” 大打折扣。破除 “痕迹主义”,关键要树立 “实效导向”。要精简考核指标,减少 “材料检查”,增加 “实地走访”,让考核重点从 “看台账” 转向 “看实绩”、从 “听汇报” 转向 “听民声”。对于必要的记录,要坚持 “实用为要”,避免 “过度留痕”,让干部把功夫下在 “做” 上,而非 “记” 上。正如一位村支书所说:“群众的笑脸,就是最好的‘痕迹’;解决的难题,就是最实的‘台账’。” 只有让工作回归 “为民服务” 的本质,才能让基层干部摆脱 “材料包袱”,专注于办实事、求实效。

    纠 “层层加码” 之弊,给基层 “松绑减负”。“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本就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任务。但一些地方存在的 “层层加码” 现象,让基层不堪重负:上级部署任务时 “加码”,要求 “提前完成”“超额完成”;督查检查时 “加码”,设置 “一票否决” 的 “高压线”;考核评比时 “加码”,搞 “排名竞赛”“指标攀比”。这种 “加码” 看似是 “重视工作”,实则是 “甩锅卸责”,最终让基层在 “应付加码” 中迷失方向。为基层减负,必须狠刹 “层层加码” 之风。上级部门要树立 “一盘棋” 思维,在部署工作时充分考虑基层实际,给基层留足 “消化时间”“落实空间”,避免 “一刀切”“乱加码”。要明确责任边界,防止 “责任层层下压,资源层层上收”,让基层有权有责有能力干事。更要建立 “容错纠错” 机制,鼓励基层结合实际创新方法,不因 “小瑕疵” 否定 “大成效”,让干部卸下 “怕出错” 的心理包袱,敢闯敢试、大胆作为。

    基层干部的精力有限,当他们被 “形式” 牵着走,就难以为 “实效” 下功夫;当他们被 “虚功” 绊住脚,就难以为 “民生” 出实招。为基层减负,不是 “减责任”,而是 “减负担”;不是 “降标准”,而是 “提质效”。唯有坚决破除形式主义的 “形”,彻底整治官僚主义的 “虚”,才能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在服务群众、推动发展上,让 “实干” 成为基层工作最鲜明的底色,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成效与温暖。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