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毕业季。许多年轻人选择奔赴基层,开启人生新篇章。可初来乍到,“水土不服”几乎是必修课:条件艰苦、方言难懂、专业不对口,焦虑感容易滋生。如果缺乏支撑和关怀,青年干部的情怀与抱负难免被消磨。让青年真正沉下去,既要靠个人的理想信念,也离不开制度保障与组织关爱。
让价值对接,避免“引而不用”。基层需要人才,青年渴望舞台。问题在于,供需之间往往存在错位。有人专业对口,却被安排到完全不熟悉的岗位;有人怀揣热情,却缺少用武之地。这种“引而不用,用而不育”的短视,不仅打击积极性,还可能造成资源浪费。破解之道,在于推动资源下沉与专业对接。把项目、资金等更多向基层倾斜,把高校学科设置与地方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把青年干部的所学与岗位的所需精准匹配。如此,青年才会在真刀真枪的实践中释放价值,基层发展也能因“人岗相宜”而事半功倍。
搭好梯子,打通成长通道。想让人留得下,就得有看得见的未来。近年来,职务职级并行、艰苦边远地区人才支持等政策不断落地,为基层干部打开了上升通道。但政策要真正落地,还需更细的制度支撑。住房、医疗、子女教育,这些现实问题若得不到解决,青年干部就难免心有牵挂。要完善多维度考核机制,破除论资排辈,突出实绩导向;要优化薪酬体系,让基层干部的付出有合理回报。让“能者上、优者奖”成为常态,让有为者有位、有位者有为,基层才能成为青年干部干事创业的热土。
给足关怀,点燃奋斗激情。制度保障是“硬条件”,精神关怀是“软力量”。青年干部到基层,不只是换一个工作地点,更是一次人生选择。要让他们在奋斗中保持热情,就要在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给予支撑。组织部门要经常“看一看”“问一问”,让青年干部感受到被关注、被牵挂。通过开展读书会、青年论坛、文体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让他们在学习交流中增长才干,在相互支持中坚定信念。有了归属感,才有扎根感;有了被认可,才有持久的动力。
青春因奋斗而闪光,基层因青年而生机勃发。让青年干部真正沉下去,需要个人的执着坚守,更需要组织的系统呵护。新时代的基层是大有可为的广阔舞台。只有不断完善保障,优化环境,厚植土壤,我们才能让青年干部“愿意来、留得下、干得好”,把青春的力量汇聚成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伟力。(作者单位:河北省黄骅市黄骅镇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