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超强台风“桦加沙”席卷华南,其强度之高、影响范围之广,引发社会对防灾减灾体系的深度审视。面对自然灾害的不可预测性,唯有做到“心中有数”以科学研判风险,落实“手上有招”以精准应对挑战,才能筑牢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防线。
心中有数,精准研判台风风险与防御重心。台风“桦加沙”作为今年以来西北太平洋生成的最强台风,其特点包括强度强、移速快、影响范围广,且可能伴随风暴潮、特大暴雨等极端天气。更严峻的是,广东部分地区刚遭受台风“米娜”袭击,土壤含水量饱和,承灾能力减弱,叠加灾害风险显著增加。对此,国家防总专题调度部署,要求各地立足最不利情况,动态跟踪风情、雨情、水情变化,严格落实直达基层的临灾预警“叫应”机制。只有通过精准监测和数据共享,才能为防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避免盲目应对。
手上有招,强化隐患排查与转移避险实效性。防御台风的关键在于行动实效。国家防总明确要求全面排查“地面下、地面上、头顶上、海边”四类风险点,涵盖地下空间、施工工地、高空构筑物、沿海堤防等薄弱环节。同时,坚决执行“船回港、人上岸”措施,对危险区域人员应转尽转、应转早转,尤其关注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例如,广东省在“桦加沙”登陆前启动防汛防台风一级应急响应,深圳市更实行“五停”措施(停课、停工、停业、停市、停运),以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流动。此类举措体现了“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的底线思维。
全民参与,构建社会协同防灾共同体。防灾减灾不仅是政府职责,更需社会合力。一方面,公众需主动关注预警信息,避免前往危险区域,做好家庭应急准备;另一方面,社区、企业应配合政府开展风险排查、物资储备和人员安置。此次台风应对中,广东多地通过媒体、社交平台实时发布防御指引,引导群众自主避险。这种全民参与的防灾体系,能够有效弥补官方救援力量的盲点,提升整体抗灾韧性。
科技赋能,提升预警精准性与抢险效率。现代防灾体系离不开科技支撑。气象部门利用卫星、雷达等手段跟踪台风路径,AI模型提前预测降雨强度和影响范围。同时,应急管理部前置救援力量,在重点地区预置卫星电话、排水泵等装备,确保断电、断网、断路等极端情形下的通信与抢险能力。科技手段不仅提升了预警时效,更实现了救援资源的优化调配,为“手上有招”提供硬支撑。
政策引领,完善巨灾防范长效机制。面对台风频发趋势,政策层面需着眼长远。近期国家防总强调压实各级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健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体系。此外,需加强基础设施抗灾标准修订,如强化沿海堤防、电力网络、通信设施的防风等级,推动“平急两用”公共设施建设。只有通过制度性设计,才能将临时性应对转化为常态化防控,实现从被动减灾到主动防灾的转变。
台风“桦加沙”的应对实践表明,唯有将“心中有数”的风险意识与“手上有招”的行动能力相结合,才能织密防灾减灾网络。随着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增多,全社会需持续完善“政府主导、科技支撑、全民参与”的防御体系,让安全防线在每一次风雨考验中愈发坚固。(石家庄市新乐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