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企业论坛热点评说详细内容
刘东胜:从“钓鱼佬”护江看基层环保治理的破局之道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刘东胜  日期:2025-9-18 字体: [大][中][小]

    当贵州北盘江的钓友放下鱼竿、拾起垃圾,这支自发组建的“清洁小队”,不仅打捞起江面漂浮的污染物,更照见了群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巨大能量。作为扎根一线的基层工作者,这场“钓鱼变护江”的自发行动,既让我们看到公众环保意识的觉醒,也为破解基层环保治理难题提供了新启示——唯有激活群众力量、织密治理网络、健全长效机制,才能守住绿水青山,让每一条江河、每一片土地都保持生态本色。

    以“群众智慧”破题,让环保从“政府主导”变为“全民共治”。基层环保治理最忌“单打独斗”,群众既是生态环境的受益者,更是环境保护的主力军。北盘江的钓友们因“守护钓鱼家园”主动行动,印证了“源于群众的需求,才有持久的动力”。作为基层工作者,我们要善于挖掘这种“利益联结”,将环保宣传与群众日常需求相结合:在沿江村落,可围绕“保护母亲河,守护鱼虾塘”开展生态宣讲,让村民明白“江水清则鱼虾多,环境好则收入高”;在社区广场,能通过“垃圾兑换生活用品”“环保志愿积分”等接地气的活动,让垃圾分类、随手护绿成为生活习惯;针对钓鱼、徒步、露营等户外群体,可联合爱好者成立“生态守护联盟”,设立“民间河长”“山林管家”,让每一位享受自然的人都成为保护自然的“哨兵”。唯有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环保治理才能真正扎根基层、落地生根。

    以“精准施策”发力,让治理从“粗放应对”转向“靶向突破”。基层环保问题往往“点多面广”,漂浮垃圾、污水直排、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相互交织,若仅靠“运动式清理”,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北盘江江面垃圾的出现,暴露出沿岸垃圾收集设施不足、日常巡查监管缺位等问题。作为基层工作者,我们要带着“放大镜”找问题,拿着“施工图”解难题:一方面,要精准排查污染源头,针对沿江村落、景区、企业等不同主体,制定差异化治理方案——对村民聚居区,加快建设垃圾分类站和污水管网,避免“垃圾入江、污水横流”;对景区和农家乐,推行“生态押金制”,将环保责任与经营许可挂钩;对企业排放,联合上级部门加强巡查,杜绝随意排放。另一方面,要善用科技手段提升治理效能,在重点江、河段安装“AI监控摄像头”,实时监测垃圾漂浮和污水排放情况;利用无人机开展“空中巡查”,及时发现隐蔽性污染问题。唯有靶向发力、精准治理,才能让环保工作既“见实效”,又“管长久”。

    以“长效机制”兜底,让保护从“一时之举”转为“常态坚持”。基层环保治理最怕“一阵风”,今天清理的垃圾,若明天再出现,不仅会打击群众积极性,更会削弱治理成效。北盘江“清洁小队”的自发行动值得点赞,但要让这份热情延续,离不开制度保障。在基层第一线,我们要牵头建立“三方联动”长效机制:一是建立“政府+群众”沟通机制,定期召开“生态议事会”,让群众的环保建议有地方说、合理诉求有渠道办;二是完善“巡查+奖惩”监管机制,组织村干部、网格员、志愿者开展日常巡查,对主动护绿的群众给予表彰奖励,对破坏环境的行为依法依规惩处;三是构建“治理+发展”双赢机制,将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结合,比如发展生态旅游、绿色种植,让群众在保护中受益,在受益中更愿意保护。例如,浙江某乡村通过“护河积分兑换旅游门票”的方式,既激发了村民护河热情,又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实现了“生态美”与“百姓富”的双赢。

    从北盘江的“钓鱼佬”到遍布各地的“环保志愿者”,群众中蕴藏的生态保护力量,始终是基层治理最宝贵的资源。作为基层工作者,我们既要当好“环保指挥官”,更要做好“群众服务员”,用接地气的办法、精准化的举措、长效化的制度,让每一个人都成为生态保护的参与者、推动者、受益者。唯有如此,才能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让基层的每一片土地都成为人人向往的“幸福家园”。(作者单位:绵阳市梓潼县宏仁镇人民政府)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