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种名为“白发针”的疗法在社交媒体迅速蹿红,不少年轻人希望“打一针就能让白发重返乌黑”。值得注意的是,“白发针”并不是专业医学术语。9月11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皮肤科主任蔡玲玲接受红星资本局的采访时称,“白发针”主要成分是腺苷钴胺,是维生素B12的一种活性形式。从医学上讲,“白发针”的说法并不科学,甚至有误导性。(9月15日《成都商报》)
在我们的身边,有相当一部分人深受白发困扰,有的人是“少年白”,有的人是“劳累白”,有的人的“老年白”。这些人为了摆脱白发困扰,以求“黑发之美”,往往会尝试各种方法处理白发,有的尝试“染发”,有的尝试“拔除白发”,等等。
正是因为有那么多的“白发一族”想求“黑发之美”,于是市场上各种“黑发神器”便应运而生,“白发针”就是其中之一。据商家宣称,白发针可实现“打一针就能让白发重返乌黑”的奇效。“白发针”被宣传得如此“神奇”,怪不得“白发针”虽然价格不菲,但打针者依然众多。
但“白发针”真的是“打一针就能让白发重返乌黑”吗?据专家介绍,“白发针”主要成分是腺苷钴胺,是维生素B12的一种活性形式。从医学上讲,“白发针”的说法并不科学,甚至有误导性,明显属于夸大、虚假宣传,在欺骗误导消费者。而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称,目前为止治疗白头发还没有科学的方法,也没有专门治疗白发的特效药物。可见,这款“白发针”显然又是在收割消费者的“智商税”。
笔者以为,戳穿“白发针”忽悠术还需多方发力。一方面,电商平台应积极承担起严把关的职责,切实把好审核关、准入关,绝不让肆意夸大、虚假的“白发针”广告轻易进入平台,忽悠、欺骗消费者。另一方面,市场监管、消保委等监管部门应积极承担起监管的主体责任,加大监管和查处力度,绝不让不靠谱、忽悠人的“白发针”一路畅通地在销售,收割消费者的“智商税”。
同时,相关执法部门一旦发现肆意夸大、虚假的“白发针”广告和销售行为,不妨通过高额罚单、从业禁止、追究法律责任等处罚手段,让其既付出“经济代价”,又付出“禁业代价”,更付出“法律代价”,倒逼其遵守诚信经营原则,切实履行买卖契约。
此外,消费者也应学会科学防治和理性消费。一方面,不妨通过预防的方式减少白发的产生,比如积极调节精神状态,劳逸结合,避免精神压力过大;加强锻炼身体,规律生活,戒烟戒酒;合理饮食,多食用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多摄取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另一方面,要学会理性消费,千万不要病急乱投医,跟着广告走,而听信“白发针”的夸大、虚假广告,结果不仅没有达到“黑发”效果,反而被收割了“智商税”。(浙江省开化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