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情况
港北区司法局在依托社区矫正心理矫治平台开展常态化心理监测过程中,敏锐识别出部分社区矫正对象多项心理指标呈现异常,存在较高的心理危机风险。为有效应对此情况,预防和减少因心理问题导致的再犯罪风险,我局积极探索,引入第三方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力量,构建“科技预警+专业干预”的心理矫治新模式,并已取得初步成效。
二、 主要经验做法
(一)强化动态监测,精准识别风险。充分发挥社区矫正心理矫治平台的技术优势,定期对全区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全面的心理测评与数据分析。通过设定科学的风险阈值,系统自动筛查出心理状态异常、风险等级较高的个体,实现从“人防”到“技防”的转变,提升了风险发现的及时性和精准度,为早期干预赢得了主动权。
(二)引入专业力量,提升矫治效能。针对平台预警的风险对象,我局引入具备资质的第三方心理咨询师参与矫治工作。这一做法突破了原有司法行政工作人员专业知识存在的局限,确保了心理干预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专业力量的加入,为社区矫正对象提供了更高质量的心理支持。
(三)实施分类干预,满足多元需求。根据风险等级和个体差异,采取差异化矫治策略。一是针对共性问题,开展团体辅导:组织开展了覆盖150多名社区矫正对象的大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教授压力管理与情绪调节技巧,提升整体心理调适能力。二是针对突出问题,提供个体咨询。对筛查出的高风险个体,尤其是存在严重心理困扰或潜在精神障碍倾向的,由心理咨询师进行一对一、深层次的心理疏导与危机干预。三是关注特殊群体,实施重点帮扶。特别关注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健康。针对两名因精神障碍问题困扰的未成年人,聘请资深青少年心理专家进行一对一专项疏导,制定个性化矫治方案,效果显著。
(四)建立协同机制,巩固矫治成果。加强司法局工作人员与心理咨询师之间的沟通协作,确保心理评估结果与日常监管、教育帮扶措施有效衔接。心理咨询师定期反馈干预进展,司法所工作人员据此调整管理策略,形成管理、教育、心理矫治三位一体的工作合力。
三、初步成效
目前,通过上述措施,特别是对高风险个体及未成年人的精准干预,相关矫正对象的心理危机风险得到有效化解,情绪稳定性、社会适应能力及矫正配合度均有显著提升,精神面貌积极向好,为顺利度过矫正期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四、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一) 存在问题。一是专业力量仍需加强。第三方服务目前覆盖范围和持续性是有限的,难以满足所有潜在需求,特别是长期、深度的心理支持需求。二是部门协同有待深化。心理评估结果与后续的帮扶措施(如就业支持、社会救助)之间的联动转换机制尚不够畅通。三是长效机制亟待建立。当前干预多基于问题发生后的响应,前瞻性的预防性和发展性心理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二)相关工作建议。建议一:加大资源投入,构建稳定专业支持网络。建议将购买专业心理矫治服务经费纳入常态化财政预算,建立稳定的合作机制。可考虑与本地高校心理学系、精神卫生中心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立专家库,确保专业力量的可持续性。建议二:打通信息壁垒,强化部门间联动处置。建议建立司法、公安、民政、卫健、教育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和联席会议制度,对心理评估发现存在严重风险的对象,及时启动多部门联合帮扶和危机干预程序,形成闭环管理。建议三:前置预防关口,健全分级分类矫治体系。建议将心理评估贯穿社区矫正全过程(入矫、中期、解矫前),并据此建立更精细化的分级分类管理矫治模型。不仅关注问题矫治,更应注重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赋能,开展常态化、预防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建议四: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基层工作人员能力。建议定期对司法所工作人员进行基础心理学知识和危机识别干预培训,提升其发现问题和初步应对的能力,使其成为心理矫治工作的“前哨”和“助手”。
港北区司法局将继续探索和完善心理矫治工作模式,努力提升社区矫正工作的精准化和专业化水平,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