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法治前沿司法动态详细内容
以检察服务之笔 绘就新时代法治新篇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张洪瑞  日期:2025-4-30 字体: [大][中][小]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在法治中国建设的壮阔征程中,检察工作始终以扎根群众、服务群众为基石。如何将群众的“急难愁盼”转化为法治保障的“坚实护盾”,不仅是检察为民初心的生动彰显,更是检验检察履职成效的核心标准。近年来,检察机关积极作为,从强化民生领域法律监督,到拓宽群众诉求反映渠道;从创新便民利民检察举措,到构建多元检民互动平台,每一步都彰显着坚定的人民立场,铺就了一条温暖民心的法治通途。

    一、聚焦民生痛点 精准监督破难题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群众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各类法律难题,如劳动纠纷维权困境、错误婚姻登记影响权益、食品药品安全隐患、生态环境破坏威胁等,无不牵动着民心。检察机关主动担当,聚焦就业保障、婚姻登记事实认定、食药安全、生态环保等民生关键领域,开展专项监督行动。一方面,以雷霆之势深入调查取证,严厉打击恶意欠薪行为,让劳动者的汗水不白流;通过细致入微的调查与公开听证,撤销错误婚姻登记,维护群众合法婚姻权益;强化对食品药品生产、流通全链条的监督,牢牢守护群众“舌尖上”与“药瓶子”的安全;加大对环境污染犯罪的追诉力度,让绿水青山重现眼前。另一方面,深度运用“检察为民热线”12309 ,实现群众诉求与检察监督的无缝对接。通过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构建“受理—分流—督办—反馈”全流程闭环体系,变被动等案为主动寻案,推动民生难题从“久拖不决”走向“案结事了”。

    二、深耕办案质效 温情守护筑底线

    检察服务的温度,浸润在每一个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案件办理细节之中。在未成年人保护领域,检察机关严格落实强制报告、入职查询等制度,对侵害未成年人案件“零容忍”。同时,积极开展临界预防、家庭教育指导等工作,为未成年人的成长筑牢法治屏障,让“幼有所育、幼有所护”从愿景变为现实。面对因案致困的被害人,司法救助及时介入,综合考量被害人受伤程度、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精准发放救助金,帮助他们渡过生活难关,传递检察温暖,筑牢民生保障底线。这些生动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将专业的办案能力与为民的深厚情怀深度融合,才能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力量与温度。

    三、拥抱数字浪潮 创新驱动焕活力

    在数字化时代的浪潮中,检察服务群众工作必须与时俱进。线上检察服务平台的应运而生,成为群众身边触手可及的“法律管家”。以陕西省人民检察院为例,其数字检察中心集成数据治理分析等多项功能,实现指挥调度等一体化高效运行。全省构建起148个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在全国检察机关中首批实现全省122个市县院模型应用全覆盖。铜鼓县检察院运用“督促规范发放高龄津贴监督模型”,仅用2小时便完成了过去人工需半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量,筛查出106条异常线索,追回错发资金4530元,补发漏发津贴7480元。借助数字赋能,新时代检察工作的办案效率与质量实现了质的飞跃;依托大数据技术,检察工作不断创新形式,激发了检务创新的内生动力。

    四、立足长效发展 建章立制固根本

    服务群众是一项久久为功的事业,需要长效机制的有力保障。在刑事执行检察工作中,通过完善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同步监督机制,规范刑罚执行流程,确保司法公正贯穿始终。在服务群众整体工作层面,建立健全检察人员联系群众制度,量化服务指标、细化考核标准,促使检察官主动下沉一线、积极担当作为。同时,定期开展检察服务群众成效评估,根据群众反馈及时优化工作模式,推动检察为民工作持续升级。

    民心所向,检心所系。从破解民生“疑难杂症”,到织密法治“保障网络”;从“线上指尖互动”,到“线下贴心守护”,检察服务群众的道路上,始终满载着人民的殷切期盼,践行着为民服务的庄严承诺。只有将群众呼声作为“冲锋号”,把群众满意当作“试金石”,将“民意”深度融入“检务”,才能让法治光芒照亮人民群众前行的每一步,绘就一幅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新时代法治画卷,书写检察服务群众的壮丽篇章。(作者单位:三台县人民检察院)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暂时没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