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法治论坛党建廉政详细内容
李婉荔:党员干部沉下去,民生幸福托起来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李婉荔  日期:2025-4-17 字体: [大][中][小]

    在基层调研时,曾听一位社区书记感慨:“过去群众找干部,像‘追着星星跑’;现在干部找群众,像‘串门拉家常’。”从“被动服务”到“主动上门”,从“台账堆里找问题”到“田间地头找答案”,党员干部“沉下去”的姿态,正成为托起民生幸福的坚实底座。

    沉下去,是扑下身子的“泥土味”担当。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在乡村振兴一线,驻村干部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把“办公桌”搬到田间地头,把“会议室”设到农家小院。他们帮村民直播带货卖山货,协调专家指导种养殖技术,甚至自掏腰包为孤寡老人买药。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却是群众心中的“大事”。正如一位村民所说:“干部脚底沾泥,我们心里才有底。”

    反观个别地方,仍有干部习惯“遥控指挥”,文件转了又转,会议开了又开,问题却悬在空中。群众戏称:“政策像‘天上的云’,看得见摸不着。”这种“悬浮式”作风,折射出的是初心失守、责任缺失。唯有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才能真正与群众“心贴心”。

    沉下去,是破解难题的“绣花针”功夫。民生问题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解剖麻雀”的细致与耐心。某老旧小区改造时,居民对加装电梯意见不一:低层住户担心挡光,高层住户渴望便利。党员干部挨家挨户走访,组织居民代表、专家、施工方召开“圆桌会”,最终通过“阶梯式补偿方案”达成共识。这一案例说明:基层治理没有“万能钥匙”,只有“精准滴灌”。

    从垃圾分类的“痛点”到停车难的“堵点”,从留守儿童的“盼点”到空巢老人的“痛点”,每一项民生工作都需要“绣花针”般的功夫。党员干部要练就“铁脚板”,多到矛盾集中、问题突出的地方去,用“脚力”换“民力”,以“汗水”换“满意”。

    沉下去,是凝聚民心的“连心桥”纽带。干部沉下去,民心聚起来。在疫情防控中,无数党员化身“红马甲”,值守卡点、配送物资、代买药品,用“逆行”的身影筑起安全防线;在防汛救灾时,党员干部跳进齐腰深的洪水转移群众,用血肉之躯扛起生命之舟。这些“关键时刻”的担当,让群众看到了“党旗飘扬的方向”。

    日常工作中,这种“连心”更体现在细微处。某社区设立“书记接待日”,干部轮流坐班,现场解决邻里纠纷、政策咨询;某街道开通“民情直通车”,居民扫码即可反馈问题,干部限时办结。这些创新举措让群众感受到:干部不是“官老爷”,而是“服务员”。

    沉下去,更需“长效化”的制度支撑。党员干部“沉下去”,不能“一阵风”“雨过地皮湿”。要建立常态化的“蹲点调研”“驻村帮扶”机制,让干部在基层“墩苗壮骨”;要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把群众满意度作为“硬指标”,倒逼干部真抓实干;要畅通“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渠道,让基层声音直达决策层。

    同时,也要警惕“形式主义”的变种。有的干部下基层“打卡拍照”,有的调研“前呼后拥”,这些“假下沉”不仅浪费公共资源,更伤害群众感情。唯有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以“刀刃向内”的勇气破顽疾,才能让“沉下去”真正成为“动起来”的起点。

    以“沉下去”的姿态,书写“暖起来”的答卷。“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党员干部沉下去,不是“镀金”,而是“淬火”;不是“作秀”,而是“炼心”。当我们的干部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把群众的难当成自己的难,民生幸福自然会“水涨船高”。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以“事事落实到位”的执行力,让“沉下去”的脚步踏遍每一个角落,让“托起来”的幸福温暖每一颗心灵。因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