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法治前沿社会管理详细内容
曹誉箫:以三河广告牌事件为鉴,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曹誉箫  日期:2025-4-17 字体: [大][中][小]

    城市管理是城市发展的“绣花针”,既要体现精细化,又要兼顾人性化。然而,近期河北三河市“广告牌匾禁用红蓝黑底色”事件,却引发了舆论的轩然大波,暴露出城市治理中的诸多问题。这一事件不仅是一个个案,更是对当前城市治理水平的一次深刻警示。如何从这一事件中汲取教训,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强化法治思维,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三河广告牌事件中,当地政府以“领导要求”为由,强制推行广告牌颜色禁令,却未遵循法定程序,也未提供正式文件,仅通过口头通知执行,这种“通知治国”模式直接违反了法定程序。这一事件提醒我们,城市治理必须强化法治思维,严格遵循《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在制定涉及商户权益的政策前,必须进行合法性审查,确保不与上位法冲突。同时,应建立重大政策文件起草人、审批人信息记录制度,确保终身追责可溯。只有将权力关进法治的笼子,才能避免权力的任性妄为,让城市管理在法治的轨道上平稳运行。

    尊重市场规律,让城市治理更有温度。城市治理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城市品质和居民生活质量,而不是简单地追求“整齐划一”。三河广告牌事件中,政府强制要求商户更换招牌颜色,不仅破坏了商业生态的多样性,还给商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一事件表明,城市治理必须尊重市场规律,避免过度干预市场主体的自主经营权。今后,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充分听取商户和行业协会的意见,尊重市场规律和商业逻辑,平衡城市形象与商户利益、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同时,可以参考杭州等地的做法,对合规的店招改造给予补贴,减轻商户负担。只有这样,城市治理才能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完善监督机制,让城市治理更加科学。三河广告牌事件反映出基层治理中监督机制的缺失。事件中,城管部门“口头通知”“朝令夕改”的乱象,暴露出信息壁垒与部门推诿的问题。为了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必须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加强对行政行为的全过程监督。同时,应建立“城市治理听证制度”,涉及商户权益的政策必须公开征求意见,并将市容管理纳入地方人大监督范围,避免“红头文件”越权。此外,还需加强基层干部的法治素养和专业能力培训,提升其治理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城市治理更加科学、合理、有效。

    三河广告牌事件虽然已经告一段落,但它所暴露出的问题仍然值得我们深思。城市治理必须强化法治思维,尊重市场规律,完善监督机制,让城市管理成为服务人民、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