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法治前沿社会管理详细内容
霍力伟:善用“赋能”除“负能”激活基层治理一池春水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霍力伟  日期:2025-4-11 字体: [大][中][小]

    基层就像大树的根,既要吸收营养往上输送,也得扛住风吹雨打。现在都说要给基层“赋能”,可不少地方反而让基层干部背上了更重的“电子包袱”:手机里七八个打卡APP,电脑里十几套重复表格,三天两头迎检督查......这就像给跑步的人腿上绑沙袋,还催他跑快点。要让基层真正活起来,咱们得学会做减法,把没用的负担卸下来,把实在的支撑送下去。

    赋能不是做加法,而是搞创新。真正的赋能不是往基层干部手里塞更多手机、派更多系统。就像给农民送锄头,不能光送不教种地,关键得教会科学种田的方法。打通那些各自为政的数据“烟囱”,把七零八碎的报表合成一张表,让干部从“填表员”变回“办事员”。上级部门也要舍得放真权、给实招,不能总是“上面动动嘴,下面跑断腿”。

   “电子枷锁”比纸枷锁更重。现在形式主义穿上了“数字马甲”,手机里的定位打卡变成新型考勤,工作群里的接龙变成变相督查。更糟心的是那些中看不中用的“智能装备”,花大钱买的设备用两次就吃灰,费力建的平台成了应付检查的“面子工程”。这些花架子不仅浪费时间精力,更让基层干部寒了心——说好的减负怎么越减越累?

    上下联手才能解开死结。破解这个困局得上下两头使劲。就像小区物业不能光收物业费不办事,上级部门也要接受基层打分,把“你考我”变成“互相评”。开发个“减负预警器”,哪个部门乱派活就亮红灯;建个共享数据库,让信息多跑路、干部少跑腿。说白了就是既要给基层撑腰,也要给部门立规矩。

   给基层减负不是绣花枕头,而是要动真格的。少点华而不实的“高科技”,多些雪中送炭的“土办法”;少些层层加码的“瞎指挥”,多些实实在在的“解忧散”。当干部们不用天天忙着刷分打卡,而是有时间走街串巷听民声,基层治理这池春水自然就活起来了。毕竟,松了绑的手脚,才能干出接地气的活计。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